。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熄风。
主治:用于高热惊痫,血热出血等病症。
用法用量
内服:锉碎先煎,15-30g,亦可锉末冲服。
炮制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宰杀,宰杀牦牛时锯下牛角,阴干或低温烘干。
制作方法:取角,去骨塞,洗净,镑片、丝或软化切片亦可。
形态特征:原动物体形大而粗壮。成年雄兽长达3.6,肩高可至1.6。体重500kg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二角距离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复向上弯曲,角尖又有向后弯的趋势。被毛暗褐色,头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体侧、颈、胸、腹、尾部均具长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尾下垂时踵部。
生长环境:野生者栖息于高山峻岭,能耐寒冷而畏热,常数十成群。分布于青藏高原,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西段,东至四川西北部,南达西藏境内。
药材性状:牦牛角先直升,再向外,复向上弯曲。成年牦牛角长均在30以上,基部直径可达5-10,色黄黑相间,表面光亮,无横纹,极坚韧。牦牛角片,丝黑黄色,半透明状。
古籍记录:
1、《山海经》:“牦牛,牛属也,黑色,出西南。”
2、《本草纲目》:“酸、咸、凉,无毒。治惊痫热毒,诸血病。”“牦牛出甘肃临洮,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毛杂白色者,以茜染红色,山海经云:潘侯之山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其肉味美,故吕代春秋云:肉之美者,牦、象之肉也。”“苏颂图经误以为牯犀角者是也。亦可用,而功不及犀。”
3、《医林纂要》:“牦牛,甘,温。功用略同牛肉。”
野牛牛角主要由以下物质组成:
一、主要成分
?角蛋白?:角蛋白是构成牛角的主要有机成分,与人类的指甲和头发的成分相似,具有很高的硬度和韧性。这使得牛角成为一种非常坚固且耐用的材料。
?矿物质?:牛角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如碳酸钙、磷酸钙等,这些矿物质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牛角的硬度和稳定性。
二、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牛角还可能含有一些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氨基酸、肽类、甾醇类等。这些成分的存在可能与牛角的生长、修复和保护功能有关。
三、结构特点
牛角在结构上具有层状结构,这种结构使得牛角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分散压力,从而提高其抗冲击性能。此外,牛角表面通常较为光滑,这有助于减少摩擦和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四、应用与保护
由于牛角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饰品制作中,牛角常被用来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在药物领域,牛角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野牛作为一种珍稀动物,其牛角的使用应受到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以避免对野牛种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野牛牛角主要由角蛋白和矿物质组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一自然资源,确保野牛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野牦牛?的角长度通常在40~50厘米之间,最长的角将近1米。它们的腹胸部及腿部均为长毛,长度可达400毫米几乎下垂到地面?。
?柬埔寨野牛?的雄性角长约80厘米,雌性的角长是雄性的一半,即40厘米。角的形状有些像古希腊的七弦琴,雌性角向内弯曲,雄性的角宽阔向上向外弯曲?。
?印度野牛?的角长度可达2.2米,重量超过180斤。这种牛的体型庞大,肩高约2米,体重可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