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玄先把圆糯米和红豆分别倒进大碗里,用清水淘洗干净,然后加足量的清水浸泡。
用糯米做的食物,大多需要长时间浸泡,这样蒸出来才够软糯,甑糕也不例外。
糯米和红豆需要浸泡一晚上,让它们充分吸收水分。
处理完糯米和红豆,林玄又拿出滩枣,坐在餐桌前开始去核。
俗话说厨子不偷,五谷不收,林玄一边去核,一边忍不住拿起一颗枣放进嘴里。
滩枣的口感果然好,枣肉紧实,甜而不齁,满口都是浓郁的枣香,一点都不腻人。
他不知不觉就吃了好几颗,直到手里的枣核堆了一小堆,才反应过来,赶紧加快度去核,把处理好的枣放进保鲜盒里。
等所有枣都处理完,林玄开始煮明天要卖的茶叶蛋。
还是用之前的配方,按照比例调配好卤汁。
这样的话,明天就有两种小吃可以售卖了。
第二天,林玄起了个大早。
他简单洗漱后,径直走进厨房。
今天早上要做新解锁的甑糕,得赶在十一点出摊前做好。
昨晚泡好的圆糯米和红豆正安静地躺在大碗里。
糯米吸足了水分,颗粒饱满。
红豆也膨胀起来,褪去了干硬的外壳。
林玄先把专用的大蒸锅搬到灶上,从橱柜里拿出干净的纱布,仔细铺在蒸锅的篦子上。
铺纱布是为了防止糯米粘在篦子上,也能让蒸汽更均匀地渗透。
接着,他把泡好的糯米倒进竹篮里沥干水分,糯米颗粒分明,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第一层得铺13的糯米,力度要轻,不然蒸出来会硬。
林玄勺子把糯米均匀地铺在纱布上,然后轻轻压平。
铺完糯米,他从保鲜盒里拿出昨晚去核的滩枣。
林玄抓了一把,均匀地撒在糯米上,红色的枣肉点缀在雪白的糯米间,格外好看。
接着又撒上12的红豆,颗粒均匀的红豆落在枣肉和糯米的缝隙里,刚好填满空隙。
最后,他拿起小水壶,沿着边缘淋了少量热水。
热水能让糯米初步吸收枣和红豆的香味,也能防止蒸制过程中糯米过干。
第二层的铺法和第一层一样,13的糯米压平,剩余的红枣和红豆撒满,再淋上热水。
林玄的动作很稳,每一层的厚度都差不多,没有出现厚薄不均的情况。
到了第三层,他把最后13的糯米铺上去,确保整个甑糕的形状规整。
一切准备就绪,林玄打开燃气灶,大火烧开水。
等蒸锅冒出浓密的白汽,他小心地把铺好料的篦子放进蒸锅里,盖上锅盖。
大火蒸3o分钟,让糯米初步定型。
3o分钟很快过去,林玄揭开锅盖,一股混合着糯米香和枣香的热气扑面而来。
此时的糯米已经初步黏合在一起,表面微微黏,用勺子轻轻碰一下,能感觉到明显的弹性。
他沿甑糕边缘再次淋了少量热水。
这一步是为了让糯米在后续蒸制中保持湿润,避免上层变干。
淋完水,他把火调小,转成中火,盖上锅盖继续蒸2小时。
两个小时之后。
林玄关掉燃气灶,却没有立刻开盖,而是让甑糕在蒸锅里焖1小时。
焖制能让糯米充分吸收红枣和红豆的香味,口感更软糯。
厨房的枣香几乎弥漫了整个屋子。
等焖够时间,林玄揭开锅盖。
此时的甑糕已经完全蒸透,糯米软糯黏合,红枣被蒸得软烂,轻轻一碰就会化开,红豆也变得粉糯,整个甑糕散着浓郁的枣香和米香。
他小心地把甑糕的大蒸锅转移到餐车上,又把昨晚煮好的茶叶蛋卤锅搬上车。
林玄检查了一遍餐车上的东西,确认没落下什么,便朝黑山广场过去。
而此时的黑山广场,梧桐树旁已经聚了二三十人。
他们大多手里拿着刚买的咖啡,脸上带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