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妇人编织滤毒网。
妇人手中拿着青铜丝与火绒草纤维,动作略显笨拙,青铜丝总是从指间滑落。
“编织滤毒网要注意,”
素问拿起一根青铜丝,示范着编织的动作,“经线用粗青铜丝,每两根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一寸,纬线用细火绒草纤维,要紧紧贴着经线编织,每编织一寸,就要打三个矩尺结——这样才能确保滤毒网的密度,既能过滤戾气,又不会阻碍药材的药效。”
妇人跟着素问的动作,慢慢编织,虽然仍有些生疏,却比之前熟练了不少:“多谢素问大夫!
之前我家相公染了疫病,用了这新熬的药,当天就好转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我学会了编织滤毒网,就能帮你们多熬些药,救治更多百姓!”
医棚右侧,玄清道长则在教三位太医院的医者布地脉引气阵。
他手持太极符,在地面上画出“坎、离、震、巽”
四象方位,耐心讲解:“布阵时,太极符要按‘坎北、离南、震东、巽西’的方位摆放,符与符之间的距离要相等,用清心银丝连接时,银丝要保持紧绷,不能有褶皱——这样才能确保地脉之气顺畅地流入百草鼎,增强鼎的净化力。
另外,布阵时要念诵‘地脉咒’,咒音要平稳,不能有停顿,否则阵力会减弱。”
一位医者跟着玄清道长念诵咒语,手指轻轻调整清心银丝的位置:“玄清道长,道家的地脉阵术与墨家的机关医道结合,效果竟这么好!
之前我们用传统的方法熬药,最多只能缓解症状,现在用了道墨融合的疗法,竟能彻底治愈,真是大开眼界!”
医棚中央,灵枢则在给陈默讲解改良脉诊仪的使用技巧。
他将仪盘贴在一位健康百姓的手腕上,仪盘指针泛着淡金,稳定地转动:“这改良脉诊仪的仪盘指针,泛金代表脉气正常,泛绿代表有轻微戾气,泛黑则代表戾气已侵入骨髓。
你要学会根据指针的转动度判断脉气的强弱——指针转得快,说明脉气旺盛;转得慢,则说明脉气虚弱,施针时要减轻力度,避免伤了患者的经脉。”
陈默认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时不时提问:“灵枢先生,墨家的机关医术这么精妙,能制作出脉诊仪、滤毒网这么好用的医具,为什么现在知道的人这么少?反而道家的医术越来越多人学习,连太医院都以道家医理为主呢?”
灵枢沉默片刻,眼神带着一丝怅然,他望着医棚外忙碌的百姓,声音温和却带着沉重:“墨家讲究‘兼爱济世’,却过于执着于机关术与武力。
晚唐战乱时,许多墨家传人为了保护医典和百姓,与墨渊的傀儡拼死一战,牺牲了自己;幸存的传人又因墨家‘非攻’的理念,不愿参与朝堂争斗,渐渐隐于民间。
而道家则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将医道与阴阳、地脉、清心等理论结合,既符合百姓对‘天人合一’的认知,又能被朝堂接受,所以渐渐崛起。”
他顿了顿,拿起案上的《墨道医器录》,轻轻抚摸着封皮上的青铜纹:“不过,墨家医道的精髓并没有消失。
你看这地脉引气阵,用的是道家的阵术,却需要墨家的百草鼎才能挥最大效果;这滤毒网,用的是墨家的机关编织法,却需要道家的阴阳水浸泡才能增强滤毒力。
道墨本就同源,墨家的‘兼爱’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本质上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宁。
现在墨家虽然渐渐隐于历史长河,但其医道的精髓却通过与道家的融合,得以延续,这也是一种传承。”
玄清道长也凑上前,手中握着一杯刚泡好的艾草茶,语气感慨:“灵枢先生说得对。
我上清观的先祖曾与墨家传人共同研究医道,留下‘道墨同源,济世为根’的训言。
现在虽然墨家的名号渐渐被人遗忘,但墨家的机关医道、‘兼爱济世’的理念,都已融入道家医术和其他医派中,成为医道传承的一部分。
就像这‘道墨融贯祛戾汤’,若没有墨家的圣火朱砂与机关滤毒网,没有道家的地脉引气阵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