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与混乱之后,也是优先集中资源,武装骑士们,作为军事骨干。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骑异军突起,骑兵的重装化程度甚至超越了初唐时期,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分析下来,应该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骑兵比较有利于集中发挥力量,而且对数量占绝对多数的“垃圾兵”步骑,确实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通过机动性寻找弱点,然后凭借自己的素质,以较低损失,尽快击溃他们。
而听起来可能比较反常的是,军事水平发展到最高级别,大家又会开始着手发展重步兵了。
重骑兵要形成战斗力,只需要一些军事贵族或者门阀。但重步兵要形成战斗力,需要的是广泛而可靠的动员能力,完善的军事和民事组织,以及普遍而有效的军事传统。那些好勇斗狠的民族,可能会涌现出一批传奇的武士,但只有真正的“战争民族”,才能让战争机器完全运转起来,源源不断地输出合格的重步兵,而不是一次性的炮灰。
如果说,维持重骑兵需要的是大量的金钱,那么维持重步兵所需要的,则是国家的合法性,以及整个族群的向心力和军事传统。这些东西虽然不要钱,但认真算起来,比钱可要值钱多了。
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族群,在整个历史上都少之又少。郭康他们干脆直言,天下能称得上“知兵”的,唯有汉与罗马罢了。其他人,无非都是些土鸡瓦狗。略微学到一点皮毛,都足够出人头地了。
按照紫帐汗国的观察,一个草原部落,要是有一支重骑兵,那么就能在当地称霸;如果有一支可靠的重步兵,那么就有了打出草原的实力。蒙古人崛起的时候,虽然给欧洲这边留下的印象,都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但在真正激烈的中原战场,有众多硬仗,就是靠下马步战完成的。单靠骑兵,没法实现战略目标。而等蒙古人不再会下马打仗,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其他军队,他们也就成了蒙古军队里最弱的一环了。
而且这个情况,也不是蒙古人独有的。按郭康的说法,早在匈奴的时候,就是如此了。
中原和草原其实是个对立又统一的体系。当中原实现大一统的时候,草原上也开始形成统一的游牧帝国。冒顿和秦末的诸位豪杰,都是在秦二世元年起家的。匈奴灭东胡、逐月氏,也和汉朝的统一几乎同步。
早年的时候,匈奴的军队多是骑兵,打硬仗的能力很差。到老上单于之后,军队实力也和汉朝一样,进一步发展起来。在汉朝人留下的绘画和描述中,匈奴方面已经出现了列队持戟作战的重步兵,和使用蹶张弩的步行射手。
相比于天天被汉军骑兵追着戳的骑射手,这些能够列阵和汉军对战的重步兵,才是单于本部军事力量的最好体现,也是他们压制其他部族的底牌。毕竟,从安息到朝鲜,大半个亚欧大陆,基本上也就这帮人能跟汉军正儿八经打打野战了。其他那些,更是经常连一回合对射都撑不住……
后来匈奴离散,郅支单于只剩下上千人逃到西域,当地人都不敢得罪他。郅支性情残暴,动辄残杀贵人,凌虐部众,然而周围的康居、乌孙人,坐拥上万骑兵,都不敢违逆他。直到汉朝消灭郅支,匈奴的影响才消失。可见这威慑力有多大。
所以,在看待战术的时候,就容易给人一种“穷人才玩骑兵,有条件的都去准备重步兵了”这样的感觉。哪怕紫帐汗国自己这边,也经常这么看,觉得骑兵不稀奇,而拥有良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