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东西,那么对大多数牧民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至于说被屠城的人怎么想……如果能杀一些外人,换来自己人的更好生活,那么大家肯定会踊跃去做的。而如果有人能通过这种方式,团结更多人,让自己人的队伍愈发壮大,那么大家自然会去追随他。
说到底,只有能打赢,能活下来,才配去谈道德问题。汉人自己战斗力很强,从来不担心被人一拳打死,所以总是追求这种“高端”的概念。然而草原上,这却是各部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哪有心思关心这么多。
而且退一步说,这会儿屠城灭国的事情太多了,大家早都麻木了,他不干,那些中亚西亚的军阀也会天天干。很难讲在当地人眼里,屠城算是个多大的不道德……
朱文奎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又去问郭康,结果郭康也赞同脱欢的观点。他给朱文奎说,人家老刘家的看家本领就是拉人,这个话是没问题的。
真要认真论起来,会拉人其实比能打还稀有。成吉思汗本人,更是个超级“团结人”——他连杀父仇人塔塔尔人都能给团结了,然后硬塞进他捏出来的“蒙古”认同之中,也是够拼的……
当然,要是觉得学习他比较别扭,那也可以学习汉高祖。他同样是以“宽厚长者”著称,擅长拉拢和团结各种各样的势力,最终战胜比自己更能打的对手。这两人都影响深远,一个创造出了“汉”的认同,一个创造出了“蒙古”的认同。可见,真正擅长团结众人的政治家,能创造出多大的成果来。
不过,别人乐意被团结的前提,是真把人家当自己人,而且能给大家带来实打实的好处。但这一点,其实并不好做到。成吉思汗的后人,就逐渐开始无视自己亲手塑造出来的“蒙古人”,甚至因为这些人是自家本部,反而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结果,没过多久,很多蒙古人就不再认同“蒙古人”,也不愿意再因为大家名义上都是一个民族,就给蒙古汗王们效力。红巾军起事的时候,就有蒙古人响应;朱元璋刚起家没多久,也能招募到蒙古人加入他麾下。
等到北伐的时候,四十个蒙古万户,有三十六个都投靠了朱元璋,比元顺帝手下的多多了。短短几十年,当年“蒙古”的主体民族,就这样变成了明朝人。这个对比,就可以非常明显地告诉后人很多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