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当地的士兵,也因此出了名。在吴藩内部,还被当做模板,成为其他后加入者的学习对象。
吴藩的兵士,来源十分广泛。而且,因为吴王等人其实不太怎么懂带兵,所以各地士兵的训练,都非常“自由放任”。
最初,吴王等人自己都惶惶如丧家之犬。他们进行的各种经营,也都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总之先把人拉过来再说。
限于客观条件和吴王团队的实际能力,他们的制度建设,往往只能靠着记忆和本能,搭建一个大体架构出来。很多方面,其实都没有具体内容,只是先按照大明制度,或者吴王喜欢的《周礼》内容,做一个壳子出来。内核还是沿用当地的传统,甚至允许百姓自己发挥和寻思,总之能仓促运行起来就行。至于具体细节,就等遇到问题再说,到时候再慢慢修改。
这样的好处,是投奔大明之后,当地的负担会一下降得非常低,因此使得吴王府的影响力,在早期扩散得非常快。但缺点是,吴藩的基础,就远不如旁边,同样东方色彩浓厚的紫帐汗国那么牢固。
后来,事业稍有起色之后,马王妃就在大都活动,想要请紫帐汗国的人去那边考察,帮他们指点一下。
平日里,马王妃是完全不管王府事务的。
朱允炆带着齐泰、黄子澄等人去西边闯荡之前,专门告诉她,虽然大都这边,只有他们的家小在,实际上只是一个托付妇孺的庇护所,但至少名义上,还是王府宫禁所在。因此,即使没有什么人可以供差遣调度,也得把门面撑起来。为此,她可以便宜行事,视情况需要,去做自己认为有必要的事情,不用等来回传信。否则,等使者找到他,估计这边都已经结束了。
马王妃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能做的,但她表示,自己一直非常重视礼教规章,哪怕身处泰西,这一路过来,也都严守妇道,不做违背礼义的事情。
而且,现在朱允炆自己要离开,把他们娘俩安置在这里。一个女人一个小孩,孤悬海外,处境其实非常危险。所能依赖的,不过是大明的威名和自己的正直作风,以此来吓退小人,取得君子的认可和同情,才能得以自保。因此,他们必须更加以仁义待人,严守尊严和礼仪秩序,不能自己先做出出格的事情。
现在,朱允炆口头要求的这些,就过于随意了。如此轻佻的安排,别人就算知道是真的,也会心生轻慢。因此,她要求朱允炆等人,正式起草一份命令,把能走的流程都走好。
其他人觉得,这个说法确实也有道理。于是,在她的要求下,齐泰、黄子澄草拟好文书,朱允炆自己抄录、签名、盖章,然后把副本送到了大秦国各个相关部门。在摆赛汗宫廷、礼部、娘娘庙等处,公开进行了文书的递送、公告展示、公文归档等流程,让大家都知道。都完成之后,朱允炆等人才就此离开。
大家都觉得,她这么大张旗鼓,估计是要借助这些程序和文书,把自己的权力确认下来。因为要是按这份公告,那么她就是目前吴王府的主事人了。不过,在这之后,马王妃就沉寂了下来,几乎不从事任何公开活动。平日里,连王府的日常运转,都不怎么出面。
那会儿朱文奎年纪还小,但马王妃依然一股脑地把工作全都丢给了他。其他人询问,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