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竹,攻城略地。终于,在二十七日,抵达了新会城。在新会城下,温景安和沈凌汐面临着一场新的严峻考验。
新会城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岸,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是连接广东沿海与内陆的关键枢纽。虽然城内守军实力不如之前遇到的魏军,但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却使攻城难度大幅增加。
温景安和沈凌汐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更为谨慎的策略。他们首先派遣使者前往城中劝降,期望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城中的守将态度异常坚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投降的要求。
面对如此局面,温景安和沈凌汐不得不着手准备发动攻城战。
在攻城的前夕,沈凌汐提出了一个大胆而精妙的计策:“陛下,新会城固然坚固,可守军内部并非团结一致。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从内部瓦解他们的力量。”
温景安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皇后所言甚是,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沈凌汐继续说道:“我们可以秘密联络城中的一些将领和官员,向他们承诺,只要在攻城时保持中立或者暗中协助我们,便可保全他们的地位和财产。如此一来,城中的守军便会人心惶惶,士气大跌。”
温景安点头同意:“好,就这么办。立即派人潜入城中,执行这项任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大齐的密探们悄悄进入了新会城,开始执行沈凌汐的计策。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与城中的将领和官员进行了接触,传达了大齐的善意和保证。很快,城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开始动摇,有的甚至主动提出要在攻城时倒戈。
十一月三十日,当大齐军队正式发起攻城时,新会城的防御体系果然出现了裂痕。一些原本应该坚守岗位的守军将领和士兵犹豫不决,甚至有的直接放弃了抵抗。大齐军队趁机猛攻,很快就打开了城门,冲进了城内。在混乱中,新会城的守将被迫撤退,最终在城中心的府衙内被俘。温景安和沈凌汐入城后,立即颁布了一系列安抚民心的措施,保证了城市的秩序迅速恢复。攻克新会城后,大齐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到了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温景安和沈凌汐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继续向东推进,一路上收复了多个城市和港口,直至将整个珠江三角洲纳入大齐的版图。
十二月初三,大军浩浩荡荡抵达广州城,这座繁华的商贸重镇,也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广州城的百姓听闻大齐军队的到来,心情复杂,既有恐惧也有期待。温景安和沈凌汐明白,广州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文化交流的枢纽,其收复对于大齐的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州城外,温景安召开了军事会议,沈凌汐提出了她的见解:“广州城池坚固,人口众多,不宜强攻。我们应先切断其外援,再行劝降,减少无辜伤亡。”
温景安点头称赞:“皇后高见,朕即刻下令,围城而不攻,待其自乱。”
于是,大齐军队围绕广州城布下了严密的防线,切断了城内外的联系。同时,温景安派遣使者进城,向守军和百姓宣读大齐的政策,表明愿意给予宽恕和优待。广州的守军见大齐军队纪律严明,仁义之名远播,加之城内粮草日渐匮乏,人心惶惶,不少将领暗中联络,表达了投降的意愿。经过数日的围困,广州城内的守军终于在十二月十五日开城投降。温景安和沈凌汐入城后,立即着手恢复秩序,减免赋税,鼓励商业活动,广州的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大齐的旗帜在广州城头高高飘扬,标志着大齐的版图再次扩张,其影响力直达南海之滨。
随着广州的收复,大齐的海军也开始活跃起来,沿珠江顺流而下,控制了周边的港口,确保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温景安和沈凌汐的名声,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大齐的繁荣景象,吸引了四方商贾,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广州的庆功宴上,温景安举杯向沈凌汐敬酒:“凌汐,你的智慧和勇气,是朕征服天下的利剑。”
沈凌汐微笑回应:“陛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天下何愁不定?”
两人的目光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