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
实话,清代镂空的物件,我还真的没见过几件,今能遇见,也是三生有幸了,而且还能在手里把玩。
“华哥,你以前见过这样的瓷器么?”
“我啊,见过几次。”随后声:“有一年,刚哥带我们下了一个坑,哪个墓就出了一件,哪个年代,就卖了三百多万。”
“三百万?那年的事儿?”
“那时候,你过门槛子还挂蛋子呢。”
“放屁,好像你比我大多少一样。”
“你看,你还不行,不信你问问胡子。”
“儿豁?”
“儿!”华哥完,坐在椅子上,也认真看了起来,两个人像逗蝈蝈一样,那看的叫一个仔细。
“宇,今我就跟你仔细。”
乾隆一朝,瓷艺精进,离不开督陶官唐英的功劳,这是为什么收藏瓷器的,都很尊重唐英。
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铸就千古不遇的辉煌,乾隆皇帝爱好广博,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彩釉,借鉴西洋,遂成洋彩一项,是为中国彩瓷之名品。
洋彩,即江西景德镇奉命专为北京宫廷烧制之特殊瓷品,可谓是此瓷器重镇对宫内御制珐琅彩瓷的回应。
尽管在北京,清帝可以直接监督珐琅彩瓷的烧制过程,所用白瓷胎仍须向景德镇御制厂特别订烧,如斯远程分工,加上宫中作坊环境所限,明显限制了珐琅彩瓷之品类与数量,乾隆皇帝遂渐命景德镇御制厂奉敕直接烧造洋彩瓷器。
“呦,华哥,你还懂这些?这有点厉害了。”
“我懂的多了,只不过不愿意而已,你慢慢学,以后都交给你。”华哥完,还咳嗽了下。
我看这要开始装了,赶紧给华哥倒茶:“华爷,您喝着,心烫。”
华哥继续:“洋彩瓷在十数年前并不被人所知,随着清宫《活计档》和道光时期的《陈设档》的公开才被世人重新认识。
唐英曾在雍正十三年所撰写的《陶务叙略碑记》(1735年)中最先使用洋彩一词,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奉命编撰《陶冶图册》二十编,其中第十七编专述《圆琢洋采》中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彩采。
须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画染烧试,必熟谙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性。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其调色之法有三……”
“唐英在此文中指出洋彩与珐琅彩原本同属于珐琅色料,只是因绘画技法不同,以白釉瓷胎进奉造办处由如意轩所画制的瓷胎珐琅大多以传统中国画法为主,
仅少数采用西洋图案及西洋绘画技法,而洋彩则不同,洋彩主要是在景德镇烧制,起用了西洋新装饰技法,绘画技法不同于传统画法,故名洋彩。
而唐英正是创作瓷胎洋彩的关键人物,瓷胎洋彩与瓷胎珐琅彩之间除了用料相同之外,技法、装饰迥然不同。”
我看华哥了这么多,也被他忽悠住了,皱眉道:“你连夜背下来的吧?”
“什么话,你还不信我?”
“你要做别的,我都相信,你能出来这么多,我感觉不靠谱,感觉你作弊了,怀疑你昨晚上连夜背的。”
“你不信是吧,我再跟你。”
“乾隆时期烧造的洋彩和珐琅彩瓷,都是清宫最珍贵也是最受清帝重视的品类,在当时由于釉料,技术的原因,烧制量非常稀少,除爬件“如碗盘等”数量略多外,瓶器一般多为一对,不会超过数对,绝大部分珍藏于乾清宫,除少数陈设圆明园外,根本不作赏赐之用。
传世品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尚有遗存,流传于坊间的藏品大多为圆明园遭入侵者掠夺后遗散出来的。
乾隆七年始,瓷胎洋彩制品益趋精细,讲究镂空、穿透、旋转、层层相套、纹饰多样,制作工序困难、复杂、奇巧,极富挑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