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像往常一样沉默。
她直视着陈远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你为什么总觉得我不行?为什么从来看不到我的优点?”
陈远显然没料到她会反驳,愣了一下,然后生气地说:“我这是为你好,怕你受挫。
既然你不领情,随便你吧!”
那天晚上,林晓一个人在操场上走了很久。
她回想这两年多的关系,现自己在这段感情中获得的批评远多于肯定,压抑多过快乐。
陈远像是一面扭曲的镜子,让她看到的自己满是缺陷。
而最可怕的是,她开始内化这种批评,真的相信自己不够好。
毕业季临近,大家都在为前途奔波。
林晓顺利拿到了那家杂志社的录用通知,而陈远则准备回家乡展。
当陈远理所当然地要求林晓放弃机会跟他走时,林晓终于做出了决定。
“我们分手吧。”
她说出这句话时,内心出乎意料地平静。
陈远显然没料到会听到这句话,他先是震惊,然后变得愤怒:“你疯了?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你说分就分?”
“正是因为在一起这么久,我才明白我们不适合。”
林晓平静地说,“这段感情让我不快乐,让我讨厌自己。
我不想继续这样下去了。”
陈远的愤怒转为痛苦和哀求,他承诺会改变,请求林晓再给他一次机会。
有那么一刻,林晓几乎心软了——毕竟,这是她的初恋,有过美好时光。
但一想到那些被贬低、被否定的日子,她就坚定了决心。
分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即使理智上知道这是正确决定,情感上仍然会痛苦。
林晓常常一个人在深夜流泪,怀疑自己是否太过绝情。
好在杂志社的工作让她忙碌起来,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
杂志社的工作环境与大学截然不同,林晓在这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最让她意外的是美术编辑李哲——一个文化程度不如她高,但总是充满热情和真诚的男人。
他们第一次合作时,林晓负责一篇重要稿件的编辑工作。
由于是新人,她有些紧张,生怕出错。
李哲看出她的不安,鼓励道:“放松点,我看过你的文章,写得很好。
你肯定能行。”
这样简单的肯定让林晓莫名感动。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哲总是能现她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美。
与陈远不同,他的赞美具体而真诚:“这个标题起得真妙”
“那段描写很有画面感”
“这个角度很新颖”
渐渐地,林晓在李哲面前变得放松,不再时刻担心被批评。
她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很多优点和特长。
一次社里举办大型活动,林晓负责重要环节的策划。
活动前夜,她因为紧张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上台前,她的手微微抖。
李哲走到她身边,轻声说:“别忘了,你是这个会场最懂这个主题的人。
相信自己。”
那一刻,林晓忽然想哭。
这么多年,终于有人不是一味地指责她的不足,而是提醒她看到自己的优势。
活动圆满成功,林晓的环节获得了最多好评。
庆祝会上,李哲举杯对她说:“看吧,我说过你可以的。”
林晓看着他真诚的眼睛,感觉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这种温暖不是初恋时那种炽热的激情,而是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
李哲与陈远截然不同,他从不吝啬赞美,也尊重林晓的独立空间。
当林晓因为晕车而面色苍白时,他会提前准备好晕车药和薄荷糖;当她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会鼓励她而不是指责。
一年后,李哲向林晓求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