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的纱帘照进来,在婆婆花白的头上镀了一层金边。
三岁的女儿在客厅地毯上玩积木,时不时举起作品向奶奶炫耀。
婆婆总是及时给予回应,眼神里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
那一刻,陈琳忽然觉得,这幅画面比楼下的任何热闹场面都更加生动温暖。
李素琴的退休生活有着自己的韵律。
每周一、三、五早晨去买菜,周二、四倒垃圾时顺便取快递。
她总是选择人最少的时间去,避免不必要的寒暄和比较。
菜市场的小贩们都认识这位说话温和、从不讨价还价的老师,时常多给她搭根葱或添把菜。
“李老师,今天的花生很新鲜,买点回去煮粥吧?”
卖杂粮的老赵热情地招呼。
李素琴笑着点头:“来半斤,再看看小米。”
她仔细挑选食材,心里盘算着一家人的口味:老周喜欢红烧肉,儿子爱吃清蒸鱼,儿媳胃不好要多喝汤,小孙女最近有点咳嗽,得炖个梨水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周后,楼下的王阿姨终于忍不住上门来约了。
“李老师,小区门口的棋牌室三缺一,来凑个手吧?”
王阿姨嗓门洪亮,站在门口就能听见整栋楼。
李素琴擦着手从厨房出来,歉意地笑笑:“家里炖着汤呢,走不开,下次吧。”
过了几天,王阿姨又来了,说广场舞队新学了个队形,缺人凑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这老腰不行,扭不动了。”
李素琴扶着腰,表情恰到好处地为难。
等王阿姨走后,陈琳关心地问:“妈,您腰真的不好啊?要不要去看看?”
李素琴这才悄悄跟儿媳交底:“不是腰的事,是打牌容易起争执,上次李姨和赵叔就因为一把牌吵得脸红脖子粗;广场舞队也不省心,今天这个说领队偏心,明天那个说音乐声音太大,我懒得掺和这些事。”
陈琳恍然大悟。
原来婆婆不是孤僻,而是清醒。
最让陈琳感触的是某个加班晚归的夜晚。
那天她忙到七点多才下班,又遇上堵车,到家时已经快九点了。
整栋楼灯火通明,家家户户传来电视声和谈笑声。
她拖着疲惫的步伐爬上楼梯,心里盘算着是煮泡面还是点外卖。
然而推开家门,却现客厅的灯还亮着,婆婆坐在餐桌旁,戴着老花镜读报纸。
桌上扣着几个碗,旁边放着一杯温水。
“回来啦?快洗手吃饭。”
李素琴起身,揭开碗盖,糖醋排骨的香气顿时弥漫开来,“下午去买了新鲜肋排,炖了两个多小时,应该很烂了。”
陈琳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她这才明白,婆婆不是不合群,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
随着时间推移,陈琳越来越理解婆婆的生活方式。
她现婆婆虽然不爱扎堆聊天,但对小区里每个人的情况都心中有数。
楼下的张婶孙子要中考了,对门的刘姨腿疼老毛病又犯了,后楼的赵叔家添了个重孙子这些信息都是婆婆在买菜、倒垃圾的路上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的,从不刻意打听,也不会到处宣扬。
李素琴的日常生活充实而有规律。
早晨写毛笔字、看书,中午小憩片刻,下午有时织毛衣,有时研究新菜谱。
傍晚老周散步回来,她会给他泡杯茶,两人并肩坐在沙上看新闻,偶尔交流对时事的看法。
老周常说,退休后反而比工作时更多了解了妻子的内心世界。
周末时,小孙女会被接过来住。
李素琴会把孩子的涂鸦作品贴在冰箱上,有亲戚朋友来时就自豪地展示:“看我孙女画的太阳,比课本上的还好看!”
她教孩子背唐诗,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把诗句编成小故事。
孩子听得入迷,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奶奶,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