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恒温系统戛然而止,这座精心构筑的春天堡垒,几乎在几秒钟内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闷罐。
没有了持续运转的新风循环,双层真空玻璃严丝合缝的保温优势此刻成了致命的枷锁,室内残留的冷气飞被人体和墙壁散的热量吞噬,空气迅变得黏稠滞重,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吞吐温热的棉絮。
王哲摸黑找出应急灯,昏黄的光晕勉强撑开一小片空间。
李丽没有抱怨,反而轻轻笑了一声:“正好,今晚咱们也当一回‘普通人’,体验体验真正的夏夜。”
她指挥着张秀娟把冰箱里冰镇的大西瓜抱出来,浸在接满自来水的宽大洗菜盆里降温。
一家人围坐在铺了竹席的地板上,应急灯的光晕笼着他们。
电扇被搬了出来,扇叶搅动着灼热的空气,吹到人身上竟也是暖烘烘的。
小宇盘腿坐着,第一次在“自然状态”
下吃西瓜,汁水顺着下巴淌下来,他舔舔嘴唇,惊奇地喊:“爸爸,风扇吹的风是热的!
真有意思!”
王哲用毛巾擦着儿子花猫似的脸,笑着讲起自己儿时停电的趣事,讲如何在煤油灯摇曳的光晕里听故事,如何用井水泡脚降温。
黑暗里,他的声音有种奇异的安抚力量:“有时候啊,灯灭了,心里的故事反而更亮了。”
张秀娟默默啃着清甜的瓜瓤,应急灯昏黄的光晕里,王哲一家三口的身影被放大投映在墙壁上,微微晃动。
汗水沿着她的额角滑落,脊背上的衣衫也紧紧贴着皮肤。
然而就在这闷热和黑暗里,一种奇异的感受却从心底弥漫开来——不是空调营造的虚假春天,而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暖流,无声地抵御着物理世界的不适。
这份暖意,竟比恒温的二十五度更令人踏实。
她突然领悟,这“恒温生活”
最昂贵的核心,并非那永不波动的数字,而是这一家人在骤变面前那份纹丝不乱的从容与温和。
停电不惊,燥热不恼,富足之下依旧惜物惜福,这份定力,才是真正昂贵的“恒温”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秀娟老家女儿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她握着电话的手都在抖。
女儿考上了省城一所不错的大学。
李丽得知后,立刻精心包了一个厚厚的红包,塞到张秀娟手里:“这是给小颖的奖学金,女孩子多读书,心里才有底气,路才走得宽。”
王哲也热心地在电脑上查询大学城附近的兼职信息,仔细抄写下来:“让孩子勤工俭学,既能锻炼能力,也能替你分担些担子。”
张秀娟捏着那承载着滚烫心意和未来可能的纸张,喉咙哽咽,一个字也说不出,只能用力点头。
一个周末的下午,张秀娟整理着李丽那些需要“恒温除湿”
精心养护的昂贵羊绒大衣。
李丽站在一旁,指尖拂过柔软的料子:“衣服要养,人更要养。
舒坦日子花钱能买到,可心里那份踏实,得自己一寸一寸挣出来。”
她目光温和地转向张秀娟,“你靠自己这双手,稳稳当当供女儿读书,这本事,这心气儿,比什么都了不起。
各人有各人的路,各人有各人的光。”
这番话像一道温润的泉水,缓缓淌过张秀娟的心田,冲走了最后一丝因身份差距带来的无形尘埃。
原来财富的高塔之上,也生长着对平凡汗水的真诚敬重。
张秀娟不再仰望那永远二十五度的恒温堡垒。
下班路上,她会绕到喧闹的菜市场,挑一个纹路青翠的西瓜抱回家。
傍晚,坐在自家小院那棵老槐树投下的浓荫里,用井水湃过的瓜切开,沙瓤清甜。
邻居摇着蒲扇凑过来,东家长西家短,蝉鸣混着笑语,晚风送来远处河水微腥的气息。
冬日清晨,一碗自家熬的、米粒开花的热粥下肚,暖意从胃里升腾至四肢百骸。
她捧着粗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