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了焦虑和恐惧。
“1993年6月12日,阴。他又来骚扰我了,我好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小芸(林夏妈妈的名字)让我报警,可我不敢,我怕被开除,怕爸妈担心。”
“1993年6月15日,雨。他今天在车间里对我动手动脚,我反抗了,他威胁我说,如果我敢告诉别人,就让我好看。我真的快撑不住了。”
“1993年6月18日,晴。我看到他和厂长在一起喝酒,厂长对他言听计从,我知道,我没有希望了。小芸,对不起,我可能不能陪你一起走下去了。如果我走了,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1993年6月20日,多云。今天晚上,他把我堵在了车间里。我拼命反抗,可他太有力气了。我恨他,我恨这个世界。我要让他付出代价,我不会就这么算了的。”
这是苏婉的最后一篇日记,日期是1993年6月20日,也就是她自杀的前一天。日记的最后,用红墨水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像是一个眼睛,又像是一个漩涡。
林夏看着日记,眼泪止不住地流。苏婉当时该有多绝望,才会写下这样的文字。她在日记里说“要让他付出代价”,可她最终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注意到日记里提到的日期,6月20日,而她第一次在手机里听到苏婉的声音,是6月20日下午,也就是苏婉自杀三十周年的纪念日。难道苏婉是在这一天,因为执念太深,才附着到了她的手机里?
那个红墨水画的符号是什么意思?是苏婉留下的线索吗?
林夏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收好,然后继续在箱子里翻找。她又找到了一张旧名片,上面写着“刘建国,城东纺织厂副厂长”,地址是纺织厂的办公室地址,电话是一个老旧的座机号码。
刘建国!这应该就是那个伤害苏婉的刘副厂长。
林夏拿着名片,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她试着拨打名片上的电话,果然已经是空号了。她又在网上搜索“刘建国 城东纺织厂”,还是没有任何结果。
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她突然想起,妈妈的日记里或许会提到刘建国的下落。她拿起妈妈的日记,一页一页地翻看着。
妈妈的日记大多记录着她和苏婉的日常,还有后来结婚生子的生活。翻到1995年的一篇日记时,她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今天在街上遇到了以前纺织厂的同事,她说刘建国现在在城南开了一家建材公司,过得很不错。听到他的名字,我就想起了苏婉,心里好难受。我真希望他能得到报应,可我什么也做不了。”
城南,建材公司。
林夏眼前一亮,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她立刻打开地图,搜索城南的建材公司,发现有十几家。她不可能一家一家地去问,只能想办法缩小范围。
她又继续翻看妈妈的日记,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刘建国的信息。翻到1998年的一篇日记时,她看到妈妈提到,刘建国的建材公司叫“建国建材”,地址在城南的建材市场里。
太好了!有了公司名字和大致地址,找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天一早,林夏就出发去了城南的建材市场。建材市场很大,商铺林立。她一家一家地打听“建国建材”的位置,终于在市场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家门面不大的建材店,招牌上写着“建国建材”四个字。
她深吸一口气,走进了店里。店里只有一个中年男人,正在整理货物,看起来五十多岁,头发有些花白,身材微胖。
“您好,请问您是这里的老板吗?”林夏问道。
中年男人抬起头,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是的,我是。你想买点什么?”
林夏看着他的脸,虽然时隔三十年,他的容貌有了变化,但依稀能看出年轻时的轮廓。她的心跳开始加快,她可以肯定,这个人就是当年的刘建国。
“我不是来买东西的,”林夏的声音有些颤抖,“我是来问您一件事,关于1993年城东纺织厂的苏婉。”
听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