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总部。
“嗯嗯,明白,我这边让人马上处理。”挂断老马的电话,曹国炜立马叫来微博的负责人王高非。
“把藤茶相关的报道全部清一下.”
节前不是刚清过一次?还清什么?王高非看着老板有些发暗的印堂没有问出口,“行,我去处理下。”
“哎,高飞,你直接把‘陈默’、‘彼岸’、‘藤茶’、‘颠覆者战队’这几个列为敏感词,进入人工审核”
“呃,现在数据量这么大,这让运营那边的压力有点大”
王高非察觉到老板的眼神,心神一凛,立马止住话头,“好的,我马上去办.”
随着陈默直播事件的发酵,一个吊诡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在以新浪、百度为主的主流媒体平台上,相关报道竟如蒸发般消失无踪。
这些新闻只能在彼岸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觅得踪迹,仿佛同一片天空下被割裂出的两个平行世界:一边艳阳高照,一边雷雨交加,界限分明得令人心惊。
这种现象并非首次,却再次点燃了网友的质疑。
知乎上一篇题为《活在信息茧房里的那些人》的爆款文章直指要害:
“不知诸位可曾察觉,某些新闻出现时,部分媒体便开始集体'表演'。
即便网友自发讨论,也会被'消失术'抹去痕迹,营造出虚假的平静。
我将此称为'资本意志下的选择性失明'——负面消息秒蒸发,正能量通稿满天飞。
这套操作之娴熟,令人'感动',毕竟某些平台的财报里,还躺着金主爸爸的巨额投资。
这些大家都是成年人,恰饭嘛,不寒碜,我很理解。
但某博一边标榜'公众舆论平台',一边充当金主的'数字抹布',活脱脱是会所里立牌坊的做派。
老罗那句'被人包养就别谈人格独立',至今仍在被反复验证。
信息茧房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谁给钱谁定义真相'的商业逻辑。
当算法优先服务股东而非用户时,所谓的'开放讨论'就成了VIP包厢里的限定演出。
至于被删帖的普通人?不过是这场数据狂欢中的404代码罢了。
就像员工在老板巡视前总要粉饰太平,藤茶在某浪微博成了不能提的'违禁品',连提都不能提。它们究竟在害怕什么?是做贼心虚吗?
所幸我们还有知乎、彼岸微博可以发声——当然要在法律框架内,否则还是会被404
多元声音才是推动进步的动力,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