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升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整体上却是经济基本面向好的结果——经济强劲、贸易顺差大、利率高,但它本身又会对经济产生复杂的反作用。
而这又取决于经济结构:对于内需为主、依赖进口的国家,货币升值的利大于弊。
对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货币快速升值往往是难以承受的,政府需要会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这也是过去SEA一直保持着低汇率的原因,就是为了刺激出口。
虽然出口是三十年来SEA经济增长的最核心引擎,而且现在还是SEA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巅峰时期,出口对其经济的重要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汽车、电子产品的出口,带动了国内的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无数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创造了大量就业,并推动了技术革新。
但是SEA的出口,并不是什么鞋子、服装、箱包之类的可替代产品,而是高附加值制成品,自从石油危机爆发以来,SEA汽车以省油、耐用、性价比高的优势,迅速占领全球市场。
在电子产品上来说,从特丽珑电视、节能空调、电冰箱为代表的家电,以及半导体和计算机部件风靡世界。
至于精密机械:蔡司、凤凰等的相机、复印机等,也是市场的主流产品。
这些不可替代产品,基本上不会受到货币升值的压力,因为这种升值是有限的,是10%到20%,而不是50%,甚至100%。
为什么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对日本产业造成的冲击那么大?
因为日元的币值翻了一两倍,在这种情况下,不冲击他,冲击谁?
而相比之下,作为广场协议签字国的德国,受到的影响就是……几乎没有影响。
当时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和西德,因此协议的核心目的是促使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有序贬值,而对应的就是日元和马克对美元升值。
协议前:大约1美元兑2.84德国马克。协议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买入马克和日元。
升值结果: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马克大幅升值,汇率达到1美元兑1.94马克左右。马克对美元升值了约46%,幅度非常惊人。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出口产品凭借是量身定制的专业机械、高端汽车和化工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低。即使马克升值、产品变贵,国际客户因为其无可替代的质量和技术,仍然愿意购买。
所以凭借着以质量为主的出口结构以及稳健的经济金融体系,西德成功地将升值的挑战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避免了资产泡沫,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李毅安才会在几年前,授意央行开始实施货币升值——因为,你主动升值,总好过被逼着在短期内升值。
像马克虽然实现了“软着陆”,但或多或少的都对经济造成了冲击,因为升值的太快。幸亏德国央行稳健,再加上出口结构不同,才让德国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