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苏联多年来的发展感到震惊,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在工业经济发展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也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哦,这是很中肯的评价。不知道优点具体是在什么地方。”
柯西金觉得夸奖的并不是很真心,想要让李毅安具体一些。
“除了不懂市场之外,都是优点。”
李毅安冷冷一笑,苏联学习西方什么地方都可以“借鉴”,技术、科学,人家绝对不会有丝毫犹豫,但是毕竟他们有着自己底线,但只要和资本主义市场相关的,那一个都不能学。
当然这是原则问题。
“不懂市场?”
柯西金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我眼下正在推动企业的改革,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自主权,企业对剩余利润有更多的支配权,工人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金……”
听着他对经济改革的介绍,李毅安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听着他的介绍,其实,柯西金的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延续。
不过,无论是柯西金的改革还是赫鲁晓夫的改变,其中都是有一个核心没有触及,就是计划仍然是唯一的目标。既然如此哪还有什么利润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对厂长来说,最简单的方法不是增加生产,而是将计划指标降低。这也正是他们拼命去做的事情。企业厂长的梦想就是设定一个连左脚都能完成的计划。
而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像“斯达汉诺夫”地超额完成300%计划根本没有意义。物质激励几乎没有,且由于同事们的努力强行提高了计划,这些“英雄”反而会被其他人“活活吃掉”。没有利润这个“奖励”的同时,赫鲁晓夫又摧毁了钢铁时期的惩罚机制。
柯西金改革虽然把企业的部分利润归还给了企业,允许它们用于社会福利,并用现金激励员工,但对于厂长和党内高层来说,这一改革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意味着更多的麻烦和不得不开始大量而艰苦地工作。
没有人愿意做额外的工作。
苏联社会整体上无疑非常希望能够生产大量的优质、廉价的商品,但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更希望自己什么也不生产,除了完成极度低估的计划指标。
所以,苏联的经济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社会整体需要大量的商品,也就是市场需求会促使供给。而另一方面,生产端却又不愿意生产大量的商品,他们只是完成计划。
“……而且,我们现在正在建立一个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把全国,我们把所有数据放进超级计算机,它就能为我们计算出一切。”
柯西金在提到这一点时,神情中带着骄傲,将计算机与消费以及生产结合在一起,是苏联的伟大创新。
听他这么说,李毅安只是笑了笑,苏联能不能成功,他并不知道,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