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帝国虽然只承接了部分大秦的工业产能,但这已经足以让它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进步,让他进入半工业国家。
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匈牙利帝国与大秦的紧密联系,使得它能够率先在国内推行汉化政策。
这种汉化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全面的融合,生活、管理体制、官员阶层等方面的趋同。
在宗教方面,匈牙利帝国也做出了独特的选择。
它在国内供奉道教,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道教并没有像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道教的传教理念相对宽松,它主要关注向精英贵族传播教义。
而且,道教秉持着一种“爱信不信”
的态度,不强求人们必须信仰道教。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随意的传教方式,却对匈牙利帝国的贵族精英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道教所宣扬的修道成仙的理念,对于那些渴望越平凡、追求长生不老的贵族精英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诱惑力。
相比之下,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则显得较为严肃和苛刻。
天主教强调人一生都有罪,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上帝赎罪;而伊斯兰教则宣扬人们应该忍受苦难,以此来换取死后去天堂享受幸福。
与这两个宗教相比,道教从不宣扬吃苦赎罪,而是更注重现世报。
它认为人的行为会在今生得到相应的回报,无论是善报还是恶报。
这种观点与匈牙利帝国的社会氛围相契合,使得道教在该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世间事就是这么奇怪,三个宗教,一个想要统一天下所有宗教,一个要天下都给上帝当牛马,赎罪为死后能进天堂,而最后一个宗教,却讲究机缘,爱信不信都随缘,可这种随缘的道教却在匈牙利帝国成了国教,
一般来说,两个拥有不同教义的宗教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的教义矛盾而引战争。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匈牙利帝国却并非如此。
尽管该国存在着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道教等多种宗教,但它们却能够和平共处,这其中的原因竟然是匈牙利帝国还广泛普及了儒家的思想教育。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黏合宗教信仰分歧的最有效黏合剂。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和包容,这种价值观对于缓解不同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匈人学会了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其他宗教,从而避免了因教义差异而引的冲突。
然而,在这样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环境中,佛教却成为了一个备受冷落的边缘教派。
在匈牙利帝国,佛教的信徒仅有数千人,而且还面临着被西化的风险。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匈牙利地处极西之地,其农业展相当落后。
由于农业产出有限,当地人在经过给其他两大宗教的供养后,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继续供奉佛教的展。
相比之下,道教具有更强的自我造血能力。
道教道士不仅懂得行医看病,还擅长看风水、抓鬼驱魔以及算卦看命等技艺,这些技能使得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赚取生活所需,实现自食其力。
佛教除了会放高利袋之外,其他赚钱本领都不会!
他们没有汉文化的滋养,更别提能够自生出一套完整的武术体系了。
如果不是大秦国内有佛门不断提供补贴,恐怕这群跑到西方的和尚早就饿死街头了。
在与匈牙利帝国皇帝的通信中,对方着重提到了佛教目前的艰难处境,并询问秦皇是否应该对本地的佛教给予一些扶持。
离石对匈牙利帝国还是相当信任的,毕竟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离石深思熟虑后,向尹德兰建议道:“虽然佛教确实有些废物,但与其他宗教相比,它还是相对可靠一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