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有声有色的呢。”
李复不住的夸赞。
那边条件艰苦,还寻思着,长安城的这帮公子哥到了那里,会叫苦连天呢。
没想到,还真是在那里办实事。
《西州水脉勘测录》都出来了,还要借鉴以前高昌王室浴池的防渗泥。
信里一些东西写的十分详细,可以看得出,他们在那里,是真的下了功夫的。
既然如此,功夫不负有心人,帮他们一把也好。
年轻人能有这份心性,难能可贵。
更别说,是在帮着朝廷治理西州了。
西州都护府,自此之后,便是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走,回书房。”
李复也打起了精神。
这封信的回信,可不能糊弄。
“老赵,吩咐下去,让人好生接待信使,让他先在庄子上住一宿。”
“是。”老赵拱手应声。
次日,晨鸡唱晓时,李复将回信交给驿卒。信封里除了图纸,还塞着一包棉花种子。
不要忘记,以前大唐跟西州那边贸易,西州是靠着什么挣钱的,粮食可以种,但是想要迅速的恢复民生,还是要搞点经济作物,拿着粮食将西州这块地,牢牢的掌控在大唐的手里。
等到百姓彻底归化为大唐百姓,再进行下一步,会稳妥的多。
只是这些话,李复并没有直接在书信中言明,让他们自己参悟去吧。
送走了信使,李复回到厅中,将早饭吃了。
西州的信都送到庄子上来了,他们这帮人去西州也有一段时间了,恐怕家书早就送去长安了。
而如今长安城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说明什么?
说明弹劾侯君集的那帮人,从家书之中知道了西州的情况。
他们的弹劾,对于侯君集来说是一种“冤枉”。
侯君集可没有中饱私囊。
虽然在高昌的做法他们不赞同,可是通过家书所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就是,侯君集为大唐西州,为朝廷做了一件好事,免去了西州诸多的后顾之忧,让西州后续的治理,变得简单了许多。
想到长安城那些御史收到家书的表情,李复就想笑。
怕不是要在心里骂两句他们的好大儿了吧?
去一趟西州,像是被洗脑了一样。
如今长安城的平静,无非就是大家都在装聋作哑。
李二凤也没有在这个时候戳破他们。
君臣之间,做人留一线,朝堂好相见。
但是侯君集显然不这么想了。
他是被针对的一个。
但凡这件事当中出一点点差错,侯君集,整个侯家,那就是万劫不复。
因此对于这帮装聋作哑的人,侯君集心里是一万个鄙夷,看不上。
且表现在脸上。
只不过上头有皇帝压着,他也就只能过过嘴瘾。
甚至嘴几句都不能。
侯家跟东宫之间的亲事还没有明令发下来呢。
东宫之中,李承乾看到侯君集的奏章,一个没忍住,笑出声了。
“哈哈哈哈哈。”李承乾放声大笑。
“笑什么呢?”李泰看向李承乾。
最近事情有点多,李泰被李承乾抓到东宫来帮忙了。
“这是侯将军的奏章。”
“现在朝中的御史不说话了,但是显然,侯将军也没想着放过他们,虽然不能做什么,但是上个奏章,给个建议,恶心那些人一把,还是能做到的。”
“感觉侯将军,变聪明了。”
听李承乾这样一说,李泰也来了兴致。
“哦?侯将军说什么了?”
李承乾依旧面带笑意。
“侯君集请奏减西州三年赋税。”
“哈哈哈哈哈。”
李承乾再次笑出了声。
以前高昌搜刮的财货,实际上有五成留在了西州。
这是侯君集拿着那些东西换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