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让他们心中警铃大作。
李恪在狩猎场上展现出的果敢、睿智,加上一天救驾两次,赢得了众多大臣与皇室宗亲的赞誉。
这让一直以来自视甚高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心生嫉妒与不安。
他们开始在各个方面更加急于表现自己,试图压过李恪的风头。
而在此次赈灾之事上,他们过度自信,不屑借鉴李恪赈灾的方法。
使得他们在赈灾之事上急于表现,反而乱了方寸。
原本足够赈灾以及大唐十万大军远征突厥的粮食,因为他们的赈灾失误。
长安的储备粮草便以极快的速度消耗完毕。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数十万灾民还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
并且,灾情依旧在蔓延。
两边都需要巨额的粮食,这也就是为什么,明知道李恪的封地是战区。
可李世民依旧朝李恪征粮的原因。
“既然殿下已经有所明悟,是否已然明白,袁某所说的迁入人口计划。”
眼看谈论的事情,有些要脱离掌控的趋势,袁天罡连忙定了定神,将话题拉了回来。
“这倒也不难猜。”
李恪微微扬起下巴,神色从容地说道:“先生之意,无非是想利用此次朝廷赈灾遇困之事,推动人口迁入封地。”
“一方面,缓解受灾地区的人口压力,为灾民寻得安身之所。”
“另一方面,也能为我的封地增添人力,促进封地的发展与繁荣。只是,此事实施起来恐非易事,要知道人口就是生产力,小王怕父皇不一定会同意这个计划。”
在李恪叙述他的见解时,袁天罡频频颔首,用十分赞赏的眼神看着李恪。
只是在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原本已经消散的怒气,犹如死灰复燃一般,再次在心中熊熊燃烧起来。
袁天罡那张帅气的大叔脸上,一脸的怒容,怒其不争的说道。
“殿下,袁某越发的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你就连国家大事都不关注。”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这是我以后的依仗......”
一想到传国玉玺这个东西,李恪下意识小声嘀咕了一句。
“什么?殿下,您刚刚说什么?”
“啊?本王是说先生教训得是,小王在想,灾民们历经灾荒,心中多有不安与恐惧,再者北地在他们眼中,一直都是苦寒之地,还有袭边、打草谷,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迁入封地,并非易事。先生可有计策教我?”
李恪机智的反应过来,不仅及时将话题拉回到迁入人口计划上,也成功地掩盖了自己方才关于传国玉玺的失言。
“唉......以后莫要再因那些无关紧要之事而分心,殿下想必现在还不知道如今长安的已经关中的情况吧?\"
袁天罡轻轻的叹了口气,幽怨的看了一眼李恪。
李恪被这一眼看的有些不自在,但还是实事求是的摇了摇头。
袁天罡微微苦笑的摇了摇头,这才神色凝重地说道。
“今天关中发生的干旱,相比较去年,相对较小一些,但也波及了十几州百姓。”
“只是,按照朝廷今年的底蕴,只要按部就班的赈灾,自然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然而,太子和魏王为了压倒对方,也为了避免别人说借鉴了殿下的救灾方法。”
于是,另辟蹊径,让每县每镇每村统计人口,按人口分发口粮,却未曾料到此举引发了诸多问题。
一方面,统计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误差与舞弊现象,导致口粮分配不均,百姓怨声载道。
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过于僵化,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灾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百姓的实际需求差异。
结果,不仅未能有效地解决赈灾问题,反而使得局势更加混乱。
如今长安与关中地区,灾情持续恶化,灾民数量不断增加,而朝廷的存粮却日益紧张。
原本已经分配给大军出征的粮草,也不得发放给灾民,以避免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救灾产生的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