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上半年关中出现大旱和蝗灾,当时好多人都饿死了,听这几个人的意思,蜀王殿下当时参加了救灾,救了他们,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位蜀王殿下长的就跟面善,看样子就是个好人。”人群中一位妇人有人说道。
“但谁又知道这几个人,会不会是那位蜀王殿下找来的托?就是为了骗取我们的好感呢?”
一个长相尖酸刻薄的中年人指着那几个前来道谢的百姓,挑拨地说道。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片哗然。
的确,这样的场景太过罕见,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
一个年纪较大,长着山羊胡须的老者,听到后忍不住叹了口气,接着说。
“但若是这位蜀王殿下,真的救了那么多人,来到我们幽州,那便真的是我们幽州地福气了。”
一同同样年年纪的老者,长叹了口气,眼里有些湿润。
“我也是个老幽州人了,一辈子在这里生活。看多了那些嘴上说着为百姓着想,却只顾自己贪赃枉法、恣意享乐。但从那几位的表情和行为来看,这位蜀王殿下,他似乎有些不一样......”
周围的百姓们听到两位老者的话,顿时也纷纷点头,他们也深有同感。
“是啊,一个人若是撒谎,不可能向他们那样真挚,你们刚才是没看见,那头磕在地上叫一个瓷实,若是没有那位殿下叫停,都快磕出血来了......”
李恪在长安救灾施粥,以及后来建设蓝田县中,救援接触了大概数十万的关中流民。
想着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在这里遇到几个,好像也正常。
幽州本就是北方重镇,南北交通要冲,来这里做做生意,也在情理之中。
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之后,李恪想要作秀的心思也就谈了下来。
他走下马车,来到这些曾经流离失所的百姓面前,脸色温和的说道。
“你们这些日子过得可好?”
“托您的福,我们算是挺过来了,如今来这边做点小生意。”其中一个隗高寒的士子,磕磕绊绊的回答道,脸上露出了剧烈的感激之情。”
李恪见状,右手虚按了两下。
“诸位,不必多礼,本王身为陛下的儿子,为百姓谋福祉,本就是我应尽的责任。”
“如今你们来到幽州,也是本王的治下之民。我会全力帮助你们以及幽州的百姓,在这片土地上,过上更好的生活。”
听到李恪的话,隗高寒、朱四等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
或许别的官员,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只是出于客套或者表面的礼节。
但在长安城中,收到李恪真真实实救助的朱四等人,却能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真诚和决心。
看来这幽州,他们是来对了,在这苦寒之地,这位的到来,实在是幽州百姓的福气。
而后,李恪在与朱四等人简单的交流之后,也没有耽误太多的工夫,便离开了。
在李恪的车队缓缓地驶过幽州城的官道后,两旁的百姓便纷纷围上了刚才朝向李恪跪地道谢的朱四、葛大、农邵、隗高寒、赵一鸣等人。
“你们当初逃难到长安,真的是被那位蜀王殿下所救?”
“蜀王为人如何?”
“听说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被封为幽州大都督了,是不是就是救灾有功啊!”
“这下幽州可有盼头了,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子来治理幽州,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过多了。”
在原本计划一炷香走完的路程,在遇到之前那挡事后,硬生生的拖了半个时辰,这才赶到幽州刺史府。
原本那些轻视李恪年纪小的幽州官员与勋贵,态度也有了极大的转变。
其中,那些本地勋贵看待李恪的表情,变得复杂了许多......
等到李恪再次下了马车,这才发现在刺史府前,有一块巨大的空地。
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祭祀之地早已准备妥当。
三牲祭礼,以及各种祭品,都摆在了桌子上,等待上天之子的儿子,前去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