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无、善恶、美丑,这些都是人为的分别。
当我们越这些分别,直指本心,那便是禅。
≈34;
一位年轻游客忍不住问道:≈34;大师,那修禅的目的是什么呢?≈34;
明澈大师看向那位年轻人,慈祥地笑了:≈34;你问得好。
修禅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自我,回归本来面目。
≈34;
林教授接着问:≈34;大师,《金刚经》中说≈39;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9;,这与禅有何关联?≈34;
明澈大师点点头:≈34;≈39;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9;是禅的精髓。
≈39;无所住≈39;是不执着于任何境界,≈39;生其心≈39;是在不执着中保持觉知。
就像这杯茶,我们品味它的滋味,但不执着于这种滋味。
≈34;
此时,围观的人群已经扩大到三四十人,大家都安静地听着这场即兴的佛法开示。
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有人闭目思考,气氛庄严而祥和。
一位中年女士举手问道:≈34;大师,我们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禅呢?≈34;
明澈大师微笑着回答:≈34;很简单,做一件事时,全心全意地做那件事。
吃饭时只管吃饭,洗碗时只管洗碗。
不要让心随着妄念奔跑。
当你能够安住当下,不被过去未来所扰,这就是在修禅了。
≈34;
林教授点头赞同:≈34;大师说得极是。
禅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学,而是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
≈34;
≈34;正是如此。
≈34;明澈大师看向林教授,≈34;教授研究佛学多年,想必对≈39;明心见性≈39;有自己的见解?≈34;
林教授沉思片刻:≈34;在我看来,≈39;明心见性≈39;是通过修行,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本性本来清净,只是被妄念所遮蔽。
修行就是拨开这些云雾,让本性重现。
≈34;
明澈大师微微点头:≈34;教授所言甚是。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补充。
≈34;
他拿起茶杯,轻轻旋转:≈34;看似我在转动茶杯,实际上,茶杯并未改变其本质。
同样,我们的心性本不动摇,只是被妄念所转。
明心见性,就是认识到这一点,不再随妄念而转。
≈34;
一位戴眼镜的青年问道:≈34;大师,禅宗主张≈39;不立文字≈39;,那为什么还要研读经典呢?≈34;
明澈大师笑了:≈34;好问题。
≈39;不立文字≈39;不是否定文字,而是不执着于文字。
经典如同指月之指,月亮才是我们要看的。
但如果没有这个指头,我们可能找不到月亮在哪里。
≈34;
林教授补充道:≈34;就像我们现在的对话,言语只是工具,真正的理解在言语之外。
≈34;
≈34;正是如此。
≈34;明澈大师点头,≈34;禅的真谛不在言语中,而在体验中。
就像品茶,再多的描述也比不上亲自一尝。
≈34;
他举起茶杯,示意大家:≈34;请各位尝尝这≈39;禅心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