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地。
她望着自家女儿鬓边新簪的珠花,又见那竹篮里露出半块油糕——原是公婆院里灶上刚蒸的,便知定有喜事。
果然婉娘几步跨进门槛,攥着帕子的手都在颤:&0t;公婆应了!
说就随咱们一道去浔州!
&0t;
&0t;当真?&0t;里屋传来小翠的惊呼声,小翠扶着门框出来,鬓角的银簪子一晃一晃。
婉娘重重点头,眼圈却红了:&0t;是真的,婆母说自打进了门,我总念着娘家,倒不如一家人守在一处。
&0t;她说着从篮底摸出个油纸包,&0t;这是公公交代带给爹的新茶,说是田家坳那边的雨前新茶,让咱们先尝尝鲜。
&0t;
小翠早已笑出了泪花,转身便要去灶房烧水,脚下却被门槛绊了个趔趄,手里的铜盆当啷掉在青石板上,溅起几点水花。
&0t;瞧你这样子!
&0t;皇浦云嗔怪着,嘴角却扬得老高,&0t;还不快去把东厢房的被褥晒晒,过几日好让亲家公亲家母住得舒坦。
&0t;
日头渐渐升高,透过院里的老槐树洒下斑驳的光影。
婉娘坐在石阶上,听着母亲在厨房叮叮当当地备着点心,忽然觉得心口暖烘烘的。
原来这世上最熨帖的,莫过于一家人心意相通,连去往远方的路,都变得像门前的石板路般踏实好走了。
暮色漫进李俊山的堂屋时,皇浦云正坐在对面摩挲着茶盏。
粗陶碗沿已磨得亮,像他们几十载的交情,不需多言便自有分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0t;大哥,&0t;皇浦云终是先开了口,将茶盏轻放在桌上,&0t;钧州之事已部署妥当,明日我便带着家人启程,钧州还是要靠你了。
&0t;
李俊山看着院子里面的簌青石板上。
他望着眼前这个比自己还高出半个头的兄弟,自己鬓角竟也染了霜色,当年那个买米酿酒的少年仿佛还在昨日。
&0t;非走不可?&0t;喉结滚动半天才挤出这句话,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
皇浦云起身作揖,玄色披风扫过地面,带起细微的尘土。
&0t;浔州那边雪落一尺厚了,再迟些怕误了军机。
&0t;他腰间的虎头刀撞出轻响,那是去年李俊山亲手为他锻的,刀鞘上还留着未打磨平整的铁棱。
李俊山突然攥紧了腰间的玉佩,那是当年结义时皇浦云送的和田玉,如今已被摩挲得温润通透。
&0t;我懂。
&0t;他猛地灌下一碗烈酒,酒液溅出几滴在青石桌上,&0t;你是做大事的人,总不能一辈子困在一个地方。
&0t;
窗外的梆子声敲了七下,更夫的吆喝声远远传来。
皇浦云将一个油布包推过去,里面是他多年积攒的兵书和几张绘制详尽的地图。
&0t;这些或许用得上。
&0t;
李俊山的手指抚过油布上细密的针脚,那是皇浦云的妻子小翠一针一线缝的。
&0t;路上多加小心。
&0t;他别过脸去看墙角的老檀木柜,那里藏着他们年轻时喝空的酒坛,每个坛口都用红布封着年份。
皇浦云走到门口时,李俊山突然喊住他:&0t;二弟!
&0t;
转身时,一枚虎符正飞过来,稳稳落在皇浦云掌心。
&0t;这是钧州的调兵符,&0t;李俊山的声音带着笑意,眼眶却红了,&0t;若有一日需要援军,持此符,我们钧州军队刀山火海必至。
&0t;李俊山以此表示钧州永远是皇浦云的,而不是什么大宇朝。
在他心目中只认这个二弟
残月升上檐角时,皇浦云的身影已消失在巷口。
李俊山立在原地,手里还攥着那碗冷酒,直到晨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