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博物馆开馆半年后,成为跨维度共生网络中最繁忙的枢纽。
每日都有无数星舰从联盟与星网文明的疆域驶来,访客们在陈列着各文明独特印记的展厅中穿梭,时而为冰魄族冰晶雕刻的剔透惊叹,时而为星网丝线图谱的精密震撼,最引人驻足的,始终是那片标注着“绝对统一代价”
的深渊之影能量样本。
“这个样本的能量波动很奇特,既熟悉又陌生。”
一位来自新加入联盟的“晶簇文明”
使者,用半透明的手掌轻抚展示台,他的身体由无数棱形晶体组成,能折射出不同文明的能量光谱,“我们的母星曾因过度追求晶体结构的统一,导致生态崩溃,直到现在才明白,正是那些‘不完美’的杂质,让晶体拥有韧性。”
他的话引了周围访客的共鸣。
来自“声波文明”
的使者出低沉的共鸣音:“我们曾认为只有单一频率的声波才是和谐,直到听到联盟的交响乐,才懂得不同频率的交织,才能创造最丰富的乐章。”
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感悟,被莉娅记录在博物馆的“回响墙”
上。
这面由共生材质打造的墙壁,能将访客的心声转化为能量纹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墙壁上已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光痕,每一道光痕都代表着对差异的新理解。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仍有暗流涌动。
晶簇文明在参观时,对星网文明的丝线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提出要用自身的“空间晶体”
交换完整的丝线培育方法。
星网使者(由星尘生物转化而成)起初犹豫,因为丝线技术包含星网文明的核心生存密码,一旦被滥用,可能重蹈琉璃联邦的覆辙。
“技术共享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问题再次摆到联盟会议桌上。
耀金族使者主张划定“核心技术禁区”
,认为每个文明都应保留不对外公开的生存根基;晶簇文明则认为“差异的价值在于交流”
,过度保守只会导致新的隔阂。
阿木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带众人来到博物馆的“共生实验室”
。
这里陈列着各文明在交流中创造的新成果:声波文明用不同频率的声波,优化了星核树的生长周期;晶簇文明的空间晶体与联盟的信念符文结合,制造出能稳定能量通道的“维度锚”
;星尘生物则用记忆光粒,帮助声波文明保存了即将失传的古老歌谣。
“技术的边界,应由共生的价值决定。”
阿木指着实验室中央的“平衡坐标仪”
,这是一台由所有文明共同研的仪器,能实时显示某项技术共享后,对双方文明的平衡指数影响,“当共享能提升双方的平衡指数,就值得尝试;当可能导致一方失衡,就需要谨慎。”
联盟最终决定,在差异博物馆设立“技术评估中心”
,由各文明的智者与星尘生物共同组成评估团,任何技术交换都需经过平衡指数检测。
晶簇文明与星网使者的技术交易,在评估后被批准——双方将共同在实验室培育“空间丝线”
,这种新物质既能像空间晶体般稳定维度,又能像星网丝线般传递能量,平衡指数达到了罕见的92分。
评估中心的设立,让技术交流进入了有序的新阶段。
越来越多的跨文明成果在实验室诞生:孤僻星群的记忆水晶与声波文明的共鸣石结合,创造出能传递情绪的“记忆声波”
;碎星带的机械臂与晶簇文明的晶体刃融合,制成能精准切割维度空间的“共生工具”
。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更深化了文明间的理解。
声波文明的使者在一次实验中,意外用记忆声波唤醒了星尘生物中沉睡的星网领意识碎片。
碎片投射出的影像显示,星网文明在抵抗深渊之影时,曾借鉴过联盟尚未诞生时的平衡理念——原来两个文明的共鸣,早在百年前就已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