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设备,他们只能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小规模的、风险极高的实地能量试验,来验证和优化“混沌序列”。
一次失败的实验甚至引发了小范围的空间畸变,导致一个实验舱被永久性地从现实结构中“剥离”,付出了三名优秀研究员的生命代价。但幸存者们没有退缩,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数据,一点点地推进着对这毁灭性武器的理解。
与此同时,在银河系,“昆仑之心”的零号空间也并未因“火种”的送出而松懈。
李艳团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化对“临界弦”本质的探究,试图找到更高效、更安全的利用方式;二是研发更先进的、能够有效规避甚至欺骗高维观测的隐蔽技术。
在一次关键的实验中,李艳提出了一个名为“弦面镜像”的理论构想。
“既然‘临界弦’的振动可以传递信息和影响现实,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某个区域,人为地制造一个稳定的、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的‘临界弦’背景镜像?”
她在项目讨论会上阐述着自己的想法,手指在虚拟屏幕上勾勒出复杂的能量场模型,
“就像在水面上制造一个倒影。任何对这个区域的远程观测,无论是能量扫描还是‘灵弦’探测,接收到的都将是这个虚假的镜像,而非其内部真实的科研活动。”
王海峰皱着眉头:“理论上有一定可行性,但维持这样一个大范围、高保真的‘镜像’,需要消耗的能量和计算资源是天文数字!
而且,如何确保镜像的稳定性?一旦出现波动,就像水面被风吹皱,倒影扭曲,立刻就会暴露!”
“所以我们不需要维持一个覆盖整个星系的镜像,那确实不现实。”“枢机”介入分析,“我们可以采取‘分层嵌套’和‘动态拟态’策略。
只在最关键的核心科研设施外围,构建小范围的‘绝对镜像区’。在其他非核心但需要保密的区域,则构建与周围自然环境或普通工业活动特征相似的‘拟态弦场’,混入背景噪声中。
同时,所有镜像和拟态场都采用动态变化模式,模拟自然波动,避免因过于‘完美’而引人怀疑。”
这个思路得到了团队的认可。接下来的数月,零号空间进行了无数次模拟和微型实境测试。他们尝试了各种能量场组合、谐振频率和编码算法,试图找到那个最平衡的“隐身”点。
失败是家常便饭。有时镜像场刚形成就因能量冲突而崩溃;有时拟态场与背景无法完美融合,反而像黑夜中的灯塔一样显眼;
更有一次,动态波动算法出现错误,导致模拟的“虚假工厂”能量读数像癫痫一样乱跳,差点触发内部警报系统。
但在李艳近乎偏执的坚持和“枢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下,他们一步步攻克难关。最终,一套名为“海市蜃楼”的隐蔽系统原型被开发出来,并在“昆仑之心”基地外围的一个秘密实验区进行了首次全功能测试。
当模拟的高维扫描波束照射到实验区时,“海市蜃楼”系统悄然启动。监测屏幕上,代表真实实验室内能量活动和“灵弦”波动的曲线依旧活跃,但在系统外部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却显示该区域只有一片符合周围环境的、平静无奇的岩石和低强度辐射特征。
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意味着,联合文明终于拥有了一种可以在高维“观察者”眼皮底下,秘密进行敏感科研活动的能力。
随着“海市蜃楼”系统的逐步完善和部署,银河系联合文明开始有计划地将部分最高机密的研究项目,转移到更隐蔽的、被“海市蜃楼”保护的基地。
同时,更多经过筛选和加密的“信使”数据包,承载着最新的技术突破和理论成果,被源源不断地发送向仙女座星系的“新岸”基地。
“新岸”基地则在接收这些“火种”的同时,结合本地条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他们缺乏银河系那样庞大的工业基础,但胜在不受干扰,可以更加专注和大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