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带着沉思,“高维存在的结构稳定性,可能并非依赖于某个固定的‘频率’,而是某种动态的、自适应的‘算法’或‘逻辑环’。我们不应该寻找一个固定的‘音叉’,而应该寻找能干扰其‘算法’运行的‘病毒’。”
“病毒?信息病毒?”托雷斯院士捻着胡须,眼中精光一闪,“帝国在生物基因和信息战领域有所涉猎。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变异,并针对特定信息结构进行攻击的‘灵弦’代码?”
这个想法极具颠覆性。
“枢机”立刻进行了模拟推演:“理论上可行。但创造这种‘灵弦病毒’需要对其目标‘算法’有极其深入的了解,否则无法设计出有效的‘感染’机制。而且风险极高,一旦失控,可能反噬我们自身的‘灵弦’网络。”
“我们没有时间慢慢解析它的‘算法’了。”李艳咬牙道,“‘先行者’警告,时间不多了。我们必须冒险!或许……我们可以不用完全理解它的算法,而是用一种更粗暴的方式——用极致的‘混沌’,去冲击它那可能基于‘秩序’的结构!”
“混沌?”王海峰若有所思,“就像……往一台精密运行的计算机里倒入一桶沙子?”
“更准确地说,是注入一段蕴含无限随机性和悖论的‘灵弦’序列!”李艳的思维飞速运转,
“利用‘临界弦’作为载体,将这段‘混沌代码’直接植入其内部!无论它的算法多么精妙,面对纯粹的、无逻辑的混沌冲击,其内部逻辑环很可能因为无法处理而出现过载、崩溃!”
这个构想大胆而疯狂,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此刻,他们别无选择。
项目组立刻调整方向,开始设计这种“混沌灵弦炸弹”。这涉及到对“灵弦”编码理论的极限突破,需要生成一种本质上极度不稳定、蕴含高熵、能够自我演化并产生逻辑悖论的信息结构。
实验室里,超级计算机群全力运转,模拟着无数种“混沌序列”的可能效果。能量供应多次逼近红线,散热系统发出不堪重负的轰鸣。
在一次关键的模拟测试中,一段由王海峰提出、结合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混沌数学模型的特殊序列,在模拟环境中成功导致目标模型的“灵弦”结构出现了短暂的、局部的“逻辑死锁”和能量逸散!
“有效!虽然只是模拟,但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可能性!”李艳激动地喊道。
然而,如何将这种“混沌序列”稳定地存储、并有效地通过“临界弦”投送到降维实体内部,又成了新的难题。现有的能量容器和发射技术,根本无法承载和操控这种极度不稳定的信息体。
“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暂时‘冻结’或者说‘封装’这种混沌序列的介质。”托雷斯院士提出了关键思路,“就像用冰封装水,投送后再让其融化。”
“帝国有一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时空凝胶’技术,”他继续说道,“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制造出微小的时空奇点,利用其独特属性暂时‘禁锢’特定形态的能量或信息。或许可以尝试用它来封装‘混沌序列’。”
星盟的伊克斯也提供了帮助:“能量文明可以提供‘绝对秩序’能量外壳,在‘时空凝胶’失效的瞬间,为‘混沌序列’提供最后一次定向加速和形态约束,确保其能精准注入目标。”
三方技术再次融合。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调整,第一枚实验性的“混沌灵弦炸弹”原型——代号“悖论之矛”——终于被制造出来。
它只有一个拳头大小,外壳是星盟提供的闪烁着绝对秩序白光的晶体,内部核心是黑塔帝国技术制造的、极不稳定的微型时空奇点,其中封存着那一段由地球团队设计的、充满毁灭性混沌的“灵弦”序列。
在零号空间内进行的第一次实弹测试,目标是一个强度相当于理论模型百分之十的模拟实体。
当“悖论之矛”被特殊的发射器投向目标时,晶体外壳在接触目标屏障的瞬间破碎,内部的时空奇点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