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极大地迟滞了帝国军的推进。
帝国军的推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伤亡开始加剧。强攻一颗武装到牙齿的军事星,往往需要付出数艘甚至数十艘战舰被击毁的代价,地面战斗更是惨烈无比,帝国陆战队与硅基战士在坑道和废墟间展开逐寸争夺,伤亡惨重。
孔方佳在战略会议上反复权衡后,再次调整了整体作战方案。他深知帝国军面对“净蚀者”的坚韧防御体系,必须跳出传统阵地战的桎梏。
于是,他向阿斯塔罗斯详细阐述新策略的核心:放弃对单一据点的强攻,转而利用帝国舰队的高机动性和压倒性火力优势,实施大规模穿插行动,灵活寻找敌人防线的薄弱点。或者,重施故技,以诱敌战术制造混乱。
这一次,他锁定的目标是“净蚀者”的关键后勤节点——“暗潮”恒星系。这个星系不仅坐拥三颗富含高能硅晶矿藏的行星,地表还遍布着高效的精炼工厂和装配线,是“净蚀者”舰船制造和装备补给的核心原料基地之一,一旦瘫痪,将对敌方战争机器造成沉重打击。
为了迷惑敌人,孔方佳精心设计了一次“声东击西”的佯攻。他命令阿斯塔罗斯亲自统率一支由数十艘战列舰和数百艘护航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声势浩大地直扑“暗潮”附近的“铁盾”军事星。
这支舰队在跃迁点集结时,故意释放高强度电磁信号,摆出不惜一切代价强攻“铁盾”的姿态。阿斯塔罗斯的旗舰“黑曜石之怒”带头冲锋,舰炮齐射的光芒照亮了星域,营造出帝国军誓要拔除这颗硬钉子的假象。
“铁盾”星系的攻防战迅速升级为血腥的绞肉机。帝国军投入了最新型的“堡垒克星”重型穿甲弹头战列舰,这些钢铁巨兽持续轰击行星护盾和地表工事,每一次炮击都引发地动山摇般的冲击波。
空降舱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数以千计的帝国陆战队员降落后,立即与从地下隧道蜂拥而出的硅基战士展开近身肉搏。战场上空弥漫着浓烟和能量束的闪光,爆炸的火光在地表连绵不绝,将城市和要塞化为焦黑的废墟。
阿斯塔罗斯在舰桥上紧盯着战术屏幕,脸色铁青如铁,每一次伤亡报告的跳动都像重锤击打他的心脏。
当“黑曜石之怒”被敌方自杀式攻击艇集群突然从行星阴影中跃迁突袭时,侧舷护盾瞬间过载,装甲被熔穿一个巨大窟窿,灼热的金属碎片飞溅,险些引爆内部反应堆。他咬紧牙关,稳住阵脚,强忍煎熬,心中却坚定地回响着孔方佳的预判:这一切牺牲都是为了更大的胜利。
果然,当卡顿公爵率领的精锐快速突击舰队以雷霆之势突袭“暗潮”星系时,告急信号如潮水般传回“净蚀者”指挥中心。
敌方再次暴露出急于救援的反应模式,一支由高速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庞大支援舰队,从隐蔽的星域跃迁而出,直扑“暗潮”驰援。而它们选择的航线,恰好落入了孔方佳预设的第二个伏击圈——“虚空沼泽”。
这片空域环境极端恶劣,高强度离子风暴如同紫色闪电般肆虐,引力暗礁扭曲着空间结构,使得常规传感器几乎失效,通讯信号也被严重干扰。
帝国军事先利用“弦纹探测器”秘密测绘出了几条相对稳定的隐蔽航道,并在此次行动中部署得更加周密。
马尔科姆元帅的“钢石”舰队早已在此静候多时,如同经验老道的猎人潜伏在风暴的阴影中。舰队排列成坚固的防御阵型:重炮舰居中蓄力,驱逐舰和护卫舰组成移动的堡垒外墙,引擎维持在最低功率,几乎与离子风暴的狂乱背景融为一体。马尔科姆站在指挥台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耐心等待着猎物踏入陷阱。
战斗爆发得毫无悬念。急于赶路的“净蚀者”支援舰队在“虚空沼泽”的恶劣环境下寸步难行:离子风暴干扰了导航系统,舰船传感器失灵,无法锁定目标;引力暗礁限制了机动空间,导致阵型混乱。
帝国军则凭借预设航线和阵型优势,占据了绝对的地利。重炮舰的齐射撕裂虚空,驱逐舰快速穿插分割敌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