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依托联系汇率制度发行港元稳定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天才法案》的冲击,但无法完全化解其系统性风险,关键在于香港稳定币的制度设计和战略布局能否对冲美元霸权渗透
联系汇率下的港元稳定币:优势与局限
制度设计:美元依赖与风险敞
美元储备依赖:港元稳定币需以美元或短期美债作为储备资产(因港元与美元挂钩),这意味着其价值稳定仍依赖于美元体系,若美国冻结香港发行方的美元资产(如通过托管银行),或限制美债交易,港元稳定币的流动性将直接受冲击。
长臂管辖风险:美国《天才法案》规定,若外国稳定币涉及美元清算或美国用户,需接受美国监管。香港发行方若使用美元结算网络或美债储备,可能被迫遵守美国规则。
局部防御:香港监管框架的韧性
独立监管权:香港金管局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每日披露储备、强制隔离资产,并实施“30%本地锁仓”规则(即30%储备需存于香港本地银行),降低美元资产被单边冻结的风险。
赎回保障:条例强制发行方7日内处理赎回,且储备仅限高流动性资产(现金、93天内美债),避免类似UST的挤兑崩盘。
对抗“天才法案”的三重路径
发展人民币稳定币,削弱美元锚定
香港允许发行离岸人民币(H)稳定币,储备资产可为人民币国债或存款,彻底脱离美元依赖。京东、蚂蚁等企业已申请牌照,计划将其嵌入跨境电商和供应链场景,构建人民币跨境支付新通道。
案例:蚂蚁集团拟与新加坡合作发行H稳定币,服务于东南亚贸易结算,绕过美元清算体系。
多元资产储备与区域联盟
一揽子资产抵押:香港支持稳定币以黄金、欧元、人民币等非美资产作为部分储备,例如圆币科技的“多币种篮子”设计,降低单一美元风险。
金砖支付网络:香港正推动与金砖国家共建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如BRICS-Pay),实现港元/人民币稳定币与其他新兴市场货币的直接兑换,规避美元中介。
场景化应用构建护城河
“场景即货币”战略:京东的港元稳定币直接嵌入其全球电商支付系统,用户可用其购买商品或结算供应链账款。这种高频、刚需场景为稳定币提供内生流动性,减少对投机交易的依赖。
对比美元稳定币:USDT/USDC主要用于加密交易(占比99%),而香港稳定币在保险缴费、跨境贸易等实体经济场景的渗透率已达37%,抗波动能力更强。
不可忽视的系统性风险
美元流动性虹吸效应
若美元稳定币大规模流入香港(例如用户抛售港元购买USDC),将导致港元贬值压力增大,迫使香港金管局抛售美元储备维稳汇率,消耗外汇存底。
数据佐证:阿根廷因美元稳定币渗透率达37%,本币比索一年贬值68%,香港需警惕类似风险。
美国直接干预的可能性
制裁漏洞:若香港发行方持有美债,美国可援引《天才法案》第18条,以“母国监管不达标”为由禁止其在美国金融机构托管资产,切断美元流动性。
连锁反应:2023年硅谷银行危机中,USDC因美债抵押品贬值一度脱锚至$0.88,若美债危机重演,港元稳定币即便合规也可能被波及。
结论:有限防御下的破局关键
香港的港元稳定币是“战术盾牌”而非“战略武器”:
短期:依托联系汇率和本地监管,可抵御一般性市场波动,但无法根除美元霸权依赖;
长期:需加速推进人民币稳定币和多元储备体系,并通过“一带一路”等场景扩大非美元结算网络,才能从本质上瓦解《天才法案》的域外影响力。
卢麒元:港币稳定币是“美元殖民的数字化延伸”——本质批判:港币稳定币=美元稳定币
卢麒元尖锐指出:“港币本身就是美元稳定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