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袄子,上绣缠枝莲纹,领口袖口皆镶黑貂皮,更显雍容。
手中拄一根阴沉木龙头拐杖,龙口处嵌着红宝石,熠熠生辉。
虽年事已高,老太君却腰背挺直,双目微眯间偶露精光,通身透着沉稳凌厉之气,叫人不敢逼视。
纵是久经沙场之将,在她面前亦要屏息凝神。
见二人进来,老太君身子微微一震,握杖的手紧了紧,她眯着眼细看那颀长黑袍人,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动:“可是我儿回来了?”
那黑袍人闻声,猛地掀开兜帽,露出一张英挺面容。
但见剑眉星目,鼻梁高挺,唇线紧抿,只是面色略显苍白,下颌胡茬隐约,颇有风尘之色,正是老太君幼子杨朗。
杨朗眼泛红光,望着座上老母,喉头哽咽,急步上前,双膝一软便要跪倒:“娘!
孩儿回来了!”
“快起来!
快起来!”
老太君忙伸手相扶,拐杖“当啷”
落地,她的手抖得愈厉害,左手轻抚杨朗面庞,指尖掠过他眼角细纹,满心疼惜道:“我儿受苦了,黑了,也瘦了!
这一路回来,不知吃了多少辛苦!”
“孩儿不孝,不能在娘亲跟前尽孝,反累娘亲牵挂,”
杨朗握住老太君的手,那双手虽布满老茧,却温暖有力,他眼中泪光闪烁,几欲坠落,“孩儿在外一切安好,只是日夜思念娘亲,恨不能立时飞回府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太君轻拍他肩膀,目光转向他身后那瘦小黑袍人,眉头微蹙。
杨朗见状,忙侧身让开:“娘,这是孩儿在北地结识的姑娘,屈怀昭。”
那女子闻言,轻抬素手,徐徐将兜帽掀开,竟露出一张艳丽非凡的面容来。
但见一头栗色卷如云般堆在肩头,肌肤胜雪,吹弹可破。
一双碧眸宛若秋水寒潭,顾盼之间流光溢彩;鼻梁高挺,朱唇丰润,略施胭脂,愈显娇媚。
身着一袭异域装束,黑袍之下隐约可见红裙曳地,上绣银线缠枝纹样,裙边缀着细小金铃,行动时叮咚作响,甚是可听。
屈怀昭见老太君目光投来,忙上前一步,仿着华族女子的仪态行了个万福,声音清越却带着几分生涩:“小女屈怀昭,给老太君请安。”
老太君默然端详,心下暗忖:这女子容貌虽美,举止也还恭谨,然那双碧色眸子里,时而掠过一丝热切与渴慕,虽极力遮掩,却如何瞒得过她这双眼睛?想来是贪恋富贵权势之徒。
杨朗见老太君沉吟不语,恐其不悦,忙欲转圜:“母亲,小昭她……”
“姑娘一路劳顿,且先去歇息罢。”
老太君抬手止了他的话头,声音虽平缓却自有一股威仪,“老身尚有话要同我儿细说。”
屈怀昭微微一怔,眸中掠过一丝惶惑,旋即又镇定下来,复又行礼道:“谨遵老太君吩咐。”
这时,一个身着青绿比甲的丫鬟自侧门悄步而入,向老太君躬身道:“老夫人有何吩咐?”
“引屈姑娘往西厢歇息,好生安置。”
老太君吩咐道,“叫小厨房备些细点香茗,送至姑娘房中。”
“是。”
丫鬟应声,转向屈怀昭道:“姑娘请随我来。”
屈怀昭随丫鬟款步而出,厅内顿时静了下来,唯余母子二人。
老太君缓缓归座,拾起地上的龙头拐杖,双手交叠按于其上,目光如电直视杨朗,带着几分为母的威严:“你先前不是常道非兰陵不娶吗?怎的如今却带回来个异族女子?”
杨朗知母亲心中不豫,轻叹一声,面带倦容道:“母亲有所不知,此番北上,孩儿历经生死,颇有所悟。
人生在世,祸福难测,与其受那李淑摆布拿捏,倒不如抛却那些虚妄念想,踏实度日。”
言至此处,他想起北地与屈怀昭相处的时光,唇角不觉漾起浅笑,“小昭待孩儿极是体贴,又常怀钦慕之心,与她相处,孩儿只觉得心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