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来尉迟康的工坊求一块虎魄佩饰,让这凝着虎魂的奇珍,守护着一个个幼小的生命。
第三卷北周长安宫廷安神阿史那皇后持魄定宫闱
建德二年冬,北周长安的皇宫里,寒风卷着雪粒打在窗棂上。皇后阿史那氏坐在梳妆台前,手中摩挲着一块虎魄手串——这是武帝宇文邕特意从西域找来的,每一颗珠子都呈血红色,泛着温润的光,太医说“虎魄主安五脏,定魂魄”,适合皇后应对宫廷中的纷扰。
近来宫廷不宁:外戚势力蠢蠢欲动,朝臣间的争斗也日渐明显,皇后虽深居内宫,却也时常心悸难安,夜里总做纷乱的梦。武帝见她日渐憔悴,便从内府取出这块虎魄手串,嘱咐她“日夜佩戴,可定心神”。
起初,阿史那皇后只当这是寻常饰品,可佩戴三日后,她发现自己夜里的梦渐渐清晰,不再纷乱,心悸也轻了许多。有一次,外戚送来贵重的礼物,暗示想让自家女儿入宫,皇后握着虎魄手串,指尖触到珀石的暖意,竟能从容应对,既没收下礼物,也没得罪外戚。事后,她对贴身宫女说:“这虎魄似有定力,握着它,便觉得心里有底,不慌不乱。”
太医得知后,又为皇后配伍了“虎魄百合汤”——将虎魄磨成细粉,与百合、莲子一同煮水,每日清晨服用。这汤入口微甜,带着虎魄的淡淡松香,皇后服用后,气色日渐好转,处理宫务也愈发从容。武帝见了,欣慰地说:“没想到这汉魏传下来的虎魄,竟成了你的‘定心石’。”
后来,皇后将虎魄手串视为珍宝,不仅自己佩戴,还将小块虎魄碎料赠予宫中的嫔妃和公主,教她们“遇事时握一握,便能定住心神”。宫中有位公主因婚事焦虑,皇后送她一块虎魄平安符,公主佩戴后,果然不再焦躁,还能冷静地与父母商议婚事。北周的史官在《周书·后妃传》中,特意记下了这段“虎魄安后”的故事,说“后常佩虎魄手串,性渐沉稳,宫闱赖以安”。
第四卷南陈建康市井售魄陈三郎制符济民生
祯明元年春,南陈建康的“朱雀航”市井里,小贩陈三郎的摊位前总是围着不少人。他的摊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虎魄小饰品:虎头形的平安符、虎纹的书签、小巧的虎魄耳坠,每一件都用红绳系着,泛着血红色的光。陈三郎的祖父曾是药铺伙计,懂些《名医别录》的知识,告诉他“虎魄能辟邪安神,做些小饰品卖给百姓,定能帮到不少人”。
“三郎,给我一块虎头平安符!”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上前,他叫柳彦,明日要去京郊赶考,听说虎魄能安神,特意来买。陈三郎取来一块一寸见方的虎魄,上面雕着小小的虎头,虎目用墨点了一点,显得格外精神:“柳相公,这符您带在身上,赶考时遇着风雨也不用慌,虎魂会护着您。”
柳彦将平安符系在腰间,次日赶考果然遇雨,山路泥泞难行,可他摸着腰间的虎魄,竟不觉得焦躁,还能从容地整理行囊,最终按时抵达考场。放榜时,柳彦考中秀才,特意来摊位前道谢:“三郎,你的虎魄符真管用!遇雨时我摸着它,心里就不慌了。”
不一会儿,一位商人模样的中年人也来买虎魄——他要渡海去岭南做生意,听闻海上风浪大,想求一块虎魄保平安。陈三郎取来一块略大的虎魄,雕成船形,里面嵌着一个小小的虎头:“王掌柜,这‘虎魄船符’您带在船上,风浪再大也能稳得住。”
王掌柜带着虎魄船符渡海,果然遇到风浪,船只颠簸得厉害,船员们都慌了,可他握着虎魄符,竟能冷静地指挥船员调整船帆,最终平安抵达岭南。回来后,王掌柜特意给陈三郎送来一筐岭南的荔枝,笑着说:“这虎魄符比海神还灵!”
陈三郎的摊位渐渐成了建康市井的一道风景。赶考的书生、远行的商人、家中有孩童的父母,都会来买一块虎魄饰品。他还在摊位旁挂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后汉书》里“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的句子,旁边画着一只老虎和一块虎魄,教百姓们认识这奇珍的来历。暮色降临时,陈三郎收拾摊位,望着手中剩下的虎魄,忽然觉得,自己卖的不是饰品,是平安,是安心——这凝着虎魂的珀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