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珠映月:西晋水韵记
下卷
第一卷金山寺僧持江珠慧明月下镇江潮
太康八年,长江下游的金山寺,秋汛来得比往年更猛。江潮日夜拍打着寺前的石阶,像千万头奔马踏过,寺内的几尊石佛都被浪花溅湿,前来祈福的渔民们满脸惶恐——若潮势再涨,江边的渔村恐要被淹没。住持慧明禅师站在藏经阁前,手中握着一块掌心大的江珠,这是三十年前一位渔翁临终前捐赠的,说此珠“得长江灵气,能安水势”,是从金山寺下游的江滩中采得的。
“这江珠,果然带着水的温静。”慧明将江珠放在藏经阁的窗台上,月光透过珀石,在地面投下一圈淡金的光斑,光斑里似有细小的水纹流转,像将一汪平静的江水缩在了其中。他想起《博物志》中“江珠水孕而成”的记载,忽然有了主意:“江珠得江灵气,或许能与江潮相通,镇住汹涌之势。”
次日清晨,慧明带着弟子们来到寺前的望江亭,将江珠镶嵌在亭中央的石碑上。石碑面朝大江,江珠在晨光下泛着柔光,似与江潮形成了某种呼应——原本翻涌的浪头,竟渐渐平缓了些,虽然仍有浪花拍打石阶,却不再像之前那般凶猛。渔民们见了,纷纷对着石碑跪拜:“是江珠显灵了!是江珠护住了咱们的家!”
可到了夜里,江潮又开始汹涌,慧明守在望江亭,见江珠的光渐渐黯淡,便取来一碗江水,轻轻洒在珀石上。奇迹发生了:江珠遇水后,光泽瞬间明亮起来,江潮也随之平复,连呼啸的风声都似温和了许多。慧明望着江珠,轻声道:“你从江水中来,自然要借江水的力,才能护佑江边的生灵。”
后来,慧明在石碑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刻着“江珠镇潮”四字,旁边注着《博物志》“琥珀一名江珠,出江域”的记载。每当秋汛来临,金山寺的僧人都会用江水擦拭江珠,江潮也总能保持平缓。渔民们说,这江珠是长江派来的“守护神”,而慧明却笑着说:“不是江珠护佑我们,是我们敬畏长江,长江才用江珠回应我们的虔诚。”
第二卷建康玉坊嵌江珠周景巧琢江月佩
太康十年,建康城的“凝玉坊”里,玉雕匠人周景正对着一块江珠发愁。这是吏部尚书委托定制的玉佩,要求将江珠与和田玉结合,做出“江月映波”的意境。周景手中的江珠呈椭圆形,泛着蜜色的光,表面有一道天然的水纹,像长江的浪痕凝固在珀石里,可和田玉质地坚硬,江珠却温润易碎,如何让两者完美融合,成了难题。
“江珠是水孕的,和田玉是山生的,得让水的柔裹着山的刚。”周景盯着江珠与玉石,忽然想起自己沿江而行时见过的江月——月光洒在江面上,浪涛带着月光的碎影,与岸边的山石相映。他立刻取来一张宣纸,用炭笔勾勒设计图:将和田玉雕成半月形,江珠嵌在“月”的下方,让珀石的水纹与玉石的“月”呼应,似江月映在浪涛上。
接下来的半个月,周景日夜打磨。他先用细刀在和田玉上雕出半月的轮廓,边缘留出让江珠嵌入的凹槽,凹槽的弧度与江珠的水纹严丝合缝;再用细砂纸反复打磨玉石表面,直到触感如江水般顺滑;最后将江珠嵌入凹槽,用少量松脂胶固定(松脂与江珠同出自然,不会损伤珀石),又在玉佩边缘刻上细小的水波纹路,让整体更显和谐。
玉佩完工那日,吏部尚书亲自来取。当他看到玉佩时,不由得赞叹:“周匠人竟能让江珠的水纹与和田玉的月形融为一体,似真有江月映波的意境!”周景笑着解释:“这不是我巧,是江珠自己带着长江的浪痕,和田玉带着山的温润,我不过是让它们顺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一起。”尚书将玉佩系在腰间,每当出入朝堂,都有人问起这独特的饰品,他便会讲起《博物志》中江珠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长江里藏着这般温润的珍宝。
后来,周景又用江珠雕琢了许多饰品:有嵌在发簪上的“江花簪”,有做成书签的“水纹签”,每一件都保留着江珠的天然水纹,融入长江的元素。他在工坊的墙上挂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顺珠赋形”,旁边画着江珠、江水与玉石,似在提醒自己,也提醒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