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从夹层里渗出来,贴在身上,正好能温养气血。
他将荷包送给老夫人,教她系在腰间,贴着腹部:“老夫人,这荷包您日夜带着,莫要取下来,过几日便会觉得暖和了。”老夫人半信半疑地系上荷包,起初只觉得腰间有淡淡的暖意,到了夜里,那暖意顺着腰间往四肢蔓延,寒气渐渐退了,心悸也轻了,竟一夜无梦睡到天亮。
过了五日,老夫人能走出帐篷,坐在阳光下晒羊毛了。她拉着墨勒的手,指着腰间的荷包说:“这‘香袋’真是神了!现在我夜里睡得香,白天也不觉得冷了。”部落里的人见了,都来向墨勒要这样的“香袋”,墨勒便教大家做夹层荷包,如何配比药末——这些方法没有文字记录,全靠手把手地教,你传我,我传他,成了部落里的“护身秘器”。后来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的辽代荷包,便是承了这“夹层储香药”的传统,只是那时的人,已不知这荷包背后,藏着一位药灵者为老妪驱寒的故事。
第三回唐韵北传·巧匠琢盒承药
转年春天,一支中原的商队穿过草原,带来了丝绸、茶叶,还有一些中原的医药典籍。商队里有位老郎中,见墨勒用琥珀入药,便笑着说:“你们这‘光石’,在中原叫琥珀,唐代时就有人用它做香囊,装着药末随身带,既好闻,又能治病。”
墨勒听得眼睛发亮,忙问老郎中唐代香囊的样子。老郎中说:“唐代的香囊是铜做的,里面有个小钵,装着香药,外面刻着花纹,就算摔在地上,里面的药也不会洒出来。”墨勒摸着自己做的鹿皮荷包,忽然觉得:兽皮荷包虽好,可经不起草原的风雨,若能有个坚硬的盒子装药,岂不是更耐用?
他找到了部落里最会琢玉的工匠,名叫阿古拉。阿古拉擅长将玉石雕琢成各种饰品,墨勒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我想做一个装药的盒子,要小巧,能系在腰带上,盖和底要扣得紧,里面能装琥珀碎末和香料,还要好看,像草原上的花一样。”
阿古拉取来一块大块的琥珀,对着阳光看了看:这琥珀里藏着几缕松针,像冻住的春天。他先将琥珀切成心形——草原人认为心形能护佑心意,再用细刀在盒盖和盒底刻上缠枝纹,纹路里嵌着细细的银线,既好看,又能让盒盖和盒底扣得更紧。最后,他在盒子中间钻了一个小孔,穿上皮绳,这样就能系在腰带上了。
第一个琥珀佩盒做好时,墨勒拿在手里,对着阳光看,暖黄的光从琥珀里透出来,缠枝纹的银线闪着微光,像把草原的阳光和月光都装在了里面。他往盒子里装了琥珀碎末、艾叶和少量当归,送给了部落里一位刚生产完的妇人。那妇人生产后,总说小腹疼,恶露也排不干净——这是血瘀腹痛之症。墨勒让她每天取少量盒里的琥珀碎末,用温水送服,再将佩盒系在腰间。
过了三日,妇人的腹痛便轻了,恶露也渐渐少了。她拉着墨勒的手说:“这盒子不仅好看,还能治病,真是神物!”从此,琥珀佩盒便在部落里流传开来,成了契丹人随身的“药香秘器”。墨勒从唐代香囊中得到启发,结合草原的需求,造出了佩盒——这便是“实践先于文献”,没有典籍记载如何做琥珀佩盒,只有对生活的观察,对他者经验的借鉴,一点点琢磨出最适合草原人的器物。
第四回口授心传·珀香护佑幼童
这年冬天,草原上落了场大雪,部落里的孩童们都爱在雪地里玩耍。耶律部的小孙子,名叫耶律恒,才三岁,一日在雪地里追兔子,不小心被受惊的野马撞到,虽没受伤,却被吓得夜里啼哭不止,一听到马蹄声就往大人怀里躲,饭也吃不下,日渐消瘦。
耶律部急得团团转,请墨勒来诊治。墨勒见耶律恒双眼含泪,小手紧紧抓着大人的衣角,脉象浮而乱——这是受惊后心神不宁之症。他从自己的琥珀佩盒里取出少量琥珀碎末,又取了一点点朱砂(朱砂能安神定惊,是中医里常用的治惊药),混合在一起,用温水调成糊状,涂在耶律恒的人中上。
“这药香能安抚他的心神,”墨勒对耶律部说,“再把我的佩盒系在他的腰上,夜里让他抱着睡,过几日便会好。”耶律部照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