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茎秆紫红,叶片肥厚,正是阳间常见的马齿苋。
“冥界的马齿苋沾了阴泽,清热利湿之力更甚,”玄渊将马齿苋递给灵汐,“早年我在冥界边缘见过,当地亡魂遇此症,便采来煮水喝,效果甚佳。只是这草性偏寒凉,亡魂魂体虚弱,需加些温补的药。”灵汐当即会意,取来之前用过的阳生草,又从怀中摸出块晒干的“姜魂”——那是阳间干姜入冥界后,经神元滋养而成,性温,能温中散寒。
二人即刻架起陶釜,将马齿苋、阳生草、姜魂一同入釜,用忘川水煮开。药汤煮好后,灵汐舀起一碗,先喂给那老亡魂。老亡魂喝下后,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便不再腹痛,魂脉也平稳了许多。“管用!”周围的亡魂见状,纷纷围拢过来。灵汐与玄渊忙分汤药,又教亡魂们辨认马齿苋:“看这叶片,边缘有细微的锯齿,掐断茎秆会流出黏汁,河畔随处可见,采来后洗净煮水,加少许姜魂,便能治痢疾。”
有个年轻亡魂不解:“女神,阳间医书里有马齿苋治痢的记载吗?为何我们之前不知道?”灵汐笑道:“阳间医书虽有记载,可冥界的马齿苋药性不同,这治法是边缘亡魂一代代试出来的,没写进文献里,全靠口传。就像这姜魂,也是老守护者发现干姜入冥界后会变样,才用来调和寒凉草药的。”玄渊补充道:“这便是‘实践先于文献’。许多治法,先在民间用了百十年,才有人记进书里。我们整理《忘川本草》,便是要把这些口传的智慧,都留下来。”
待所有染疫亡魂都喝了药,忘川水的暗红也渐渐褪去。灵汐坐在石蒜丛边,将今日的治法补进《忘川本草》,玄渊则在旁批注:“马齿苋配姜魂,治冥界湿热痢,需采河畔新鲜者,隔日用一次,三剂可愈。”暮色中,忘川水泛着微光,石蒜叶在二人身边轻轻晃动,似在为这刚记下的医理,印上冥界的印记。
上卷三·戾气侵魂,丹参通瘀
冥界百年弹指过,《忘川本草》已整理了大半,忘川河畔的亡魂们,渐渐都学会了用草药缓解小疾——腹痛了采马齿苋,阴寒了煮阳生草,失魂了泡萱草汤。这日,玄渊接到冥界边缘的急报:有不明戾气溢出,侵蚀亡魂,已导致数十个亡魂魂体凝滞,动弹不得。玄渊与灵汐即刻赶往边缘,刚踏入戾气范围,便觉一股阴冷之气裹住周身,灵汐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戾气好重,竟能冻住魂体。”
前方的空地上,十几个亡魂僵直地躺着,面色青灰,魂脉几乎停滞。灵汐蹲下身,指尖触到一个亡魂的手腕,只觉冰冷刺骨:“是气滞血瘀之证。戾气入体,阻塞魂脉,导致气血不通,魂体才会凝滞。”玄渊皱眉:“这戾气比寒棘毒更甚,寻常草药怕是没用。”正说着,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亡魂颤巍巍走来,他是边缘的老守护者,周身裹着层淡淡的暖意,竟不受戾气影响。
“天子、女神,”老亡魂躬身行礼,“这戾气是从冥界脉络的裂缝里漏出来的,早年也出现过一次,当时老守护者用‘丹参’救了亡魂。”他从怀中摸出个布包,打开里面是些暗红的根块,“这便是丹参,长在脉络裂缝附近,吸了些脉络的阳气,能活血通瘀。当年老守护者说,丹参配川芎,通脉之力更强,只是川芎在冥界少见……”
灵汐接过丹参,放在鼻尖轻嗅,一股微苦的药香萦绕鼻尖:“阳间医书说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没想到冥界的丹参,竟有驱戾气的功效。”玄渊望着裂缝处:“我去裂缝处看看,能否暂时堵住戾气,你与老亡魂先用药救亡魂。”说罢,玄渊化作一道玄光,冲向裂缝。灵汐则按老亡魂所说,将丹参捣成粉末,又从《忘川本草》的药箱里翻出些晒干的川芎——那是早年她在阳间边界采的,一直收着备用。
灵汐将丹参粉与川芎粉混合,用忘川水调成糊状,敷在亡魂的胸口——那里是魂脉汇聚之处。不多时,药糊泛起淡红微光,亡魂青灰的面色,渐渐透出些许血色。老亡魂在旁解释:“当年老守护者说,丹参入魂脉,能像阳间的针一样,打通瘀堵的地方,川芎则能推着气走,让魂脉重新流动。这法子是老守护者试了几十次才成的,没写进任何文献,只传了我们这些边缘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