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嘉陵骨脂传:川地灵草护民康(上卷)

嘉陵骨脂传:川地灵草护民康(上卷)(2 / 3)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山村留守妇女们的秘密情事 神御九州 武道太难?可我有面板啊! 快穿之敛财圆梦之旅 无双之诸天万界 庄神弄鬼 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 三国杀:开局神郭嘉,暴打标准将 绝区零:如何面对好感度一百的铃 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

掏出一把去年的川骨脂籽,递给苏砚秋:“选种也有讲究,得要粒小、色黑、有网状皱纹的,捏着硬实的,那些粒大、色浅的,是没长熟的,药效差。”

苏砚秋接过籽实,放在手心细看——果然颗颗都是肾形略扁,长约三四毫米,黑褐色的壳上有细细的网状皱纹,像被精心雕刻过;他又拿出自己带的外地补骨脂对比,外地的粒大些,颜色偏棕,皱纹也模糊。“播种时也得细,”王阿婆拿起竹篮里的种子,“春分后播种,行距得一尺二,株距八寸,沟深半寸,太深了出不来,太浅了怕鸟啄。播完要盖一层薄沙,别盖土,沙能保温,还能防杂草。”她还教苏砚秋判断土壤湿度:“抓一把土,攥成团不散,一捏就碎,这湿度正好;要是攥成团捏不碎,就涝了,得等晒两天再种。”

苏砚秋跟着王阿婆在田里忙活,从选土、翻地到播种,每一步都记在记录本上,还画了药田的草图:“川骨脂栽培:合川嘉陵江沿岸向阳坡,沙质壤土(沙:腐叶土=7:3),春分后播种,行距1.2尺,株距0.8尺,沟深0.5寸,盖薄沙,土壤湿度以‘攥团易散’为准。”他还特意标注王阿婆的松土诀窍:“苗高五寸时用小锄浅松,距根一寸远,防伤根;苗高一尺时施腐熟的羊粪,别施化肥,化肥会让籽实变空。”

夕阳西下时,嘉陵江的波光映在药田上,川骨脂苗在晚风里轻轻晃动。王阿婆坐在田埂上,给苏砚秋讲老辈的故事:“我太爷爷那辈就种川骨脂,那时候嘉陵江发大水,黏土地里的庄稼都淹了,就这沙坡上的川骨脂没烂,收了籽实,治好了村里好多人的虚病。从那时候起,咱村就传下了‘沙壤向阳种骨脂’的法子,一辈传一辈,没断过。”苏砚秋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明白:这川骨脂的种植诀窍,不是凭空来的,是川东农人用几百年的耕作经验,在水土里试出来的——这便是“实践先于文献”的最朴素模样。

上卷三:骨脂双效,温肾健脾愈双疾

王阿婆见陈大爷的病没好转,便从家里的陶罐里取出些去年收的川骨脂,又找了些晒干的杜仲和白术——杜仲是川东的厚皮杜仲,折断面能拉出白丝;白术是本地种的“川白术”,断面雪白,带着香气。“咱这川骨脂是‘双料药’,既能暖肾,又能健脾,”王阿婆一边称药一边说,“治陈大爷的脾肾两虚,得用川骨脂三钱、杜仲三钱、白术二钱,杜仲补肝肾强腰,白术健脾止泻,川骨脂当‘主帅’,又温肾又固脾,三药一起煮,比单用药强。”

她教小陈煎药:“用砂锅,加三碗嘉陵江水,先把川骨脂、杜仲、白术泡半个时辰,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到一碗,早晚各喝一次,喝的时候趁热,别放凉了——凉了伤脾。”小陈赶紧按法子煎药,第一碗药端给陈大爷时,药汤里飘着川骨脂的腥香、杜仲的微苦,还有白术的清香。陈大爷喝下去,肚子里顿时暖暖的,腰里的酸痛竟轻了些,连之前的腹胀感都淡了。

苏砚秋每天都来复诊,仔细记录陈大爷的变化:第一天,陈大爷说夜里只起了三次夜,能睡上两个时辰;第三天,他能扶着墙慢慢走,不用总躺着,便溏也从一日三次减到两次;第七天,他竟能走到院子里,帮着小陈晒玉米,虽然还不能弯腰太久,却不用再捶腰,吃饭也能多吃小半碗。“这药真管用!”陈大爷拉着苏砚秋的手,眼里满是感激,“以前喝别的药,顶多不疼了,现在觉得腰里有劲儿,肚子也不沉了,像年轻了十岁。”

正好村西的李婶也来复诊——她之前也是脾肾两虚,便溏日行四次,食少乏力,用了川骨脂配白术的方子,如今已能下地摘豆花。苏砚秋对比两人的病案,发现川骨脂对肾虚和脾泻的疗效都很明显,便问王阿婆:“为啥川骨脂能又治肾又治脾?”王阿婆笑着解释:“老辈人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川骨脂长在咱这沙壤里,吸了天地的温气,既能补先天的肾,又能固后天的脾,就像给身子骨添了双保险。”苏砚秋恍然大悟,这正是中医“脾肾同补”的智慧——川骨脂的温性,恰好能兼顾先天与后天,比单补肾或单健脾的药更周全。

第十日,陈大爷的脾肾两虚症状完全好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活人禁忌2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雄兵连之武安君 怪谈摄影师 龙族:从系统托管开始的屠龙 我成了光之巨人 末世:圣母系统被无敌空间制裁了 暴击修仙,从追回青梅开始! 打工三十年,我携百万资产回九零 全球病变:活尸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