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七月蕴光长。
白族巧调酸醋韵,汉儒细录青史章。
外敷能散白斑瘴,内服可固气血强。
莫道边地无真智,千年实践是医纲。
尾章
岁月流转,喜洲古镇的扎染布依旧在风中飘摇,苍山脚下的补骨脂依旧在七月十五前后抽出嫩叶。每年这个时候,白族药农们还是会背着竹篮,踏着晨露去采药,石臼捣药的“咚咚”声,伴着酸醋与蜂蜜的香气,在村寨里回荡——他们或许不知道苏砚秋的名字,却记得“七月十五采叶,敷药后晒太阳”的规矩;他们或许没读过《云南通志》,却能用祖辈传下的法子,治好身边人的白斑。
在大理市中医医院的药房里,医生们会给白癜风患者推荐“补骨脂外敷法”,还会特意叮嘱:“最好用苍山产的补骨脂嫩叶,农历七月十五前后采的,效果最好;调药时加些蜂蜜,能护皮肤。”偶尔有患者问起这法子的来历,医生会笑着说:“这是老辈白族药农传下来的智慧,还被写进过《云南通志》呢。”
苏砚秋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典籍,更是一种“向民间求知”的态度——不轻视少数民族的“土经验”,不固守书本里的“死知识”,只以患者的痊愈为标尺,只以实践的结果为准则。这种态度,就像苍洱间的补骨脂,历经风雨却生生不息,在中医传承的土壤里,年年吐绿,岁岁留香,续写着属于草木、属于百姓、属于民族医药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