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青溪村的慈竹依旧翠绿,岷江边的青石板路依旧映着晨雾。每年冬至后,药农们还是会背着竹篓,去坡上采收川骨脂,指尖捏着黑亮饱满的籽实,嘴里念叨着:“先煎出胶,药效才足。”
在成都的中药房里,《四川中药志》被放在显眼的位置,年轻的药师抓药时,会特意叮嘱患者:“川骨脂要先煎两个小时,煮出黏糊糊的胶,再下其他药,这样温肾的力气才够。”偶尔有老人来抓“川肾四味汤”,会跟药师说起:“我年轻时,就是喝这药好的腰酸,那时候陈景明先生还在村里呢。”
陈景明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四川中药志》,更是一种“向民间求知”的医者精神——不轻视药农的“土经验”,不固守古籍的“死道理”,只以患者的痊愈为标尺,只以实践的结果为准则。这种精神,就像川骨脂的根,深深扎在蜀地的土地上,也深深扎在中医传承的土壤里,一年又一年,抽枝发芽,生生不息,续写着属于草木、属于百姓、属于医道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