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屋里取出一捆晒干的补骨脂籽,和一些艾绒:“补骨脂能祛风除湿,艾绒能温经散寒。若把它们混合,制成药条,点燃后烟熏患处,药气能透过皮肤,直达经络,比敷药更能深入。去年山那边的樵夫老陈,风湿痛得连斧头都举不起来,用了这法子,不到十天,就能上山砍柴了。”兰茂大喜,当即请松伯教他制作药条。
制作药条的工序并不简单:先将补骨脂籽炒至微黄,取出后研成粗末——这次不用细筛,粗末更能持久燃烧;再取当年的新艾绒,揉成絮状,与补骨脂粗末按二比一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取桑皮纸,裁成宽三寸、长一尺的纸条,将混合好的药末铺在纸上,卷成圆柱形的药条,用米糊封口,放在通风处阴干——不可暴晒,否则艾绒会失去药效。兰茂学得仔细,每一步都记在竹简上,连桑皮纸的厚度、药条的松紧度都一一标注。
次日,兰茂带着做好的药条,去了老村长家。他先让老村长侧卧,将膝盖露出来,在膝盖下方垫了一块薄棉布——以防烫伤。然后点燃药条,将药条离膝盖约三寸远,缓缓移动,让青烟均匀地熏在膝盖上。“感觉如何?”兰茂轻声问。老村长闭着眼,脸上渐渐露出舒展的神情:“暖和,像有股热气往骨头里钻,不那么疼了。”兰茂一边熏,一边解释:“这烟熏之法,是‘温通经络’的道理——药气借烟火之力,透皮入络,驱散风寒湿邪,让气血运行通畅,疼痛自然就消了。”
连续熏了五日,老村长便能扶着拐杖下床走动;熏到第七日,他竟能不用拐杖,在院子里慢慢踱步。那日天阴,老村长摸着膝盖,笑着对兰茂说:“往常这样的天,膝盖早疼得钻心了,今日竟一点不疼——先生这法子,比喝汤药还灵!”兰茂听了,心中感慨:民间的智慧,果然藏在实践里——这补骨脂烟熏法,既没被医籍记载,也只在药农间口口相传,若不是他亲入滇南,恐怕永远也不会知晓。他愈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些民间良方记录下来,让更多医者知晓,让更多百姓受益。
上卷四:假药风波,道地药材定乾坤
补骨脂的方子在青竹村传开后,不仅周边村落的百姓来求药,连城里的商人也闻风而来。这日,一个穿绸缎衣裳的商人,带着两个随从,来到青竹村,自称“王掌柜”,说要向兰茂“购买”补骨脂的方子,愿出十两银子。兰茂摇头:“医者之方,为救百姓,非为牟利。方子可以告诉你,但你需答应,不可抬高药价,不可用劣质药材。”王掌柜嘴上应着,心里却打着算盘——十两银子买个方子,日后定能赚回百倍。
可王掌柜回去后,却动了歪心思。他嫌新鲜补骨脂太贵,便从药贩子手里买了些陈放了三年的补骨脂籽,有的已经霉变,有的虫蛀;又嫌新鲜猪胆汁麻烦,竟用变质的牛胆汁代替。他雇了些人,在城里摆摊,宣称“兰茂亲传补骨脂方,包治疥癞风湿”,一碗药膏卖半两银子,比兰茂的药贵了十倍。
没过几日,就有百姓来找兰茂。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哭着冲进兰茂的住处:“先生,您快救救我的孩儿!前日在城里买了‘您传的补骨脂药膏’,敷了之后,孩儿的皮肤不仅没好,反而肿得像馒头,还起了水泡!”兰茂赶紧查看孩子的患处——原本只是小臂上有几块疥癞,如今整个小臂红肿,水泡破裂,流出淡黄色的液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他又问了妇人药膏的来源、颜色、气味,心中顿时明白:是王掌柜用了假药!
兰茂当即带着妇人,去了城里的药摊。王掌柜见了兰茂,还想狡辩,兰茂却拿起摊上的药膏,放在鼻尖一闻,又取出几颗补骨脂籽,掰开一看——籽仁已发黑,散发着霉味。“你用的补骨脂,是陈年老货,已失药效,且霉变有毒;胆汁也非新鲜猪胆,而是变质的牛胆,刺激性极强,怎能用来敷皮肤?”兰茂声音洪亮,围观的百姓纷纷指责王掌柜。王掌柜无言以对,只能慌忙收摊,灰溜溜地走了。
回到青竹村,兰茂赶紧为孩子治疗:先用金银花、蒲公英煮水,放温后清洗患处,以清热解毒;再取新鲜的补骨脂籽,研末后调新鲜猪胆汁,这次他特意加了少许蜂蜜——蜂蜜能润燥解毒,减轻对皮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