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嫂按着法子服了一个月,再来时,脸上多了些气色:“景然,我感觉身子暖了些,以前手脚总冰,现在晚上睡觉也不凉了。”景然又去问魏药师,老人说:“宫寒如冻土,补骨脂是暖阳,可单靠暖阳不够,得配着菟丝子固肾,杜仲补腰,就像冻土上要盖层肥土,才能生芽。”他让景然再给李嫂加些当归、白芍,“当归补血,白芍柔肝,气血足了,宫寒才能彻底好。”
谁知过了几日,药市的刘掌柜来找景然,脸色不太好看:“景然,你那补骨脂卖得比别人贵两倍,我进了些生的,按你的方子给客人配,怎么客人说没效果,还上火?”景然忙跟刘掌柜去看他的补骨脂,见是浅黄褐色,闻着辛气冲鼻。“刘叔,生补骨脂燥性大,宫寒的人吃了,火没暖到宫,倒伤了胃阴,自然上火。”他取了自己炮制的墨脂,让刘掌柜对比,“您看这颜色,这味道,九蒸九晒后,燥气去了,药力才纯。”
刘掌柜将信将疑,取了些墨脂回去,按方子给一位宫寒的妇人配药。半个月后,刘掌柜特意来谢景然:“还真让你说中了!那妇人服了药,手脚不冰了,月经也顺了。”从此,药市上越来越多的药商来向景然学炮制补骨脂,景然从不藏私,把魏药师教的法子一一告知:“蒸的时候,黄酒要没过补骨脂,拌透了再蒸;晒的时候,要放在向阳的地方,要是遇着阴天,就得用炭火慢慢烘,不能急。”只是他发现,有些药商嫌麻烦,只蒸晒三五次就当“九蒸”的卖,景然看在眼里,便在药市摆了个小灶,当着众人的面炮制,让大家看清楚每一步——他想,这法子得让人亲眼见,亲手做,才能传下去,不然光靠说,终究会走样。
上卷第三卷野坡寻药传口诀
永乐十三年夏,亳州大旱,涡水水位降了大半,药田里的补骨脂蔫了不少,药市上的补骨脂价格涨了一倍,还常常断货。苏景然的竹匾里,炮制好的墨脂也所剩无几,常有老主顾来问,他只能如实说:“新收的补骨脂少,得省着用。”
这日,邻村的王大娘抱着孙子来寻景然,孩子才五岁,却总在夜里尿床,换了好几床褥子,郎中说“肾气虚,固不住水”,开了药也没见好。王大娘抹着眼泪:“景然,你看这孩子,天天夜里哭,我也跟着熬,要是没你的补骨脂,可怎么办啊?”景然看着孩子怯生生的样子,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起魏药师说过,野生补骨脂耐旱,常长在向阳的坡地上,便决定去龙山附近找找。
第二天一早,景然带着镰刀和竹篮,往龙山深处走。山脚下的庄稼都枯了,他顺着山坡往上爬,直到日头正午,才在一片岩石缝里发现几株绿油油的植物——叶子像槐树,开着紫白色的小花,正是补骨脂!他小心翼翼地挖着,生怕伤了根,挖了半篮,才坐下歇脚。
这时,魏药师提着竹篮走了过来,手里也装着野生补骨脂:“这野生的比家种的药力足,就是难挖。”景然忙问:“魏伯,这野生的炮制起来,和家种的一样吗?”魏药师点头:“法子一样,只是野生的籽实小,蒸的时候要少放些黄酒,不然容易烂。”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几句口诀:“一蒸黄酒渗,二晒阳气存;三蒸去辛烈,四晒味初醇;五蒸入肾经,六晒润腰身;七蒸燥气尽,八晒墨色深;九蒸九晒毕,温补胜人参。”
“这口诀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以前没纸,都是口口相传,怕忘了。”魏药师摸着口诀,眼里满是回忆,“我年轻时,也不信这九次的说法,试过七次,结果给人治腰膝痛,还是有些上火;试过十次,药力又弱了,才知道这‘九’是刚刚好。”景然把口诀记在心里,回去后按口诀炮制野生补骨脂,给王大娘的孙子配了益智仁——魏药师说“益智仁能固肾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