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上火。
午后,老周把泡在黄酒里的补骨脂端来,褐色的籽儿吸饱了酒液,变得饱满透亮。郑愚看着罐子里的药,忽然觉得心里有了丝盼头——或许,这来自民间的草药,真能让他在这琼崖之地,重寻回失落的“春光”。
上卷二郑公试药察变化吏员跟风获良效
泡了三天的补骨脂,在老周的文火慢炒下,渐渐散出浓郁的香气,褐色的籽儿炒至微黄,盛在瓷盘里,像撒了一层碎琥珀。老周按黎婆的嘱咐,把炒好的补骨脂磨成细粉,又将胡桃仁捣成泥,两者混在一起,加了些蜂蜜调和,做成了膏状,装在白瓷罐里。
当晚睡前,郑愚舀了一勺膏方,用温水送服。膏方入口先是胡桃的绵甜,接着是补骨脂的辛香,咽下去后,喉咙里竟留着股温意,不像之前喝的汤药那样剌嗓子。他躺在床上,原本总觉得发凉的腰腹,竟慢慢升起一股暖意,像揣了个暖炉,一夜下来,竟只起夜了一回——这是他来琼崖后,睡得最安稳的一觉。
接连服用了五天,郑愚的变化越发明显:晨起腰痛的症状轻了,不用扶着廊柱也能站直;夜尿从之前的三四回减到了一回;更让他惊喜的是,手脚不再像之前那样冰凉,连面色都红润了些。他对着铜镜仔细看,虽白髭依旧,却觉得眼神里多了几分神采,不再是之前的萎靡。
“大人,您这气色好多了!”随从老周见了,忍不住感叹,“前儿我还听张吏员说,他也总腰痛,夜里怕冷,要不要让他也试试这方子?”郑愚点点头:“好啊,让他也试试,若是有效,也算是帮了他一把。”
张吏员是郑愚的下属,年近四十,因常年在琼崖办公,也得了肾阳虚的毛病,不仅腰痛,还总觉得耳鸣,听人说话都得凑近些。他听说补骨脂膏方有效,赶紧按方配了药,每天早晚服用。
不过七天,张吏员就兴冲冲地来见郑愚:“大人!这药太神了!我现在腰痛轻了,耳鸣也好多了,昨天听您布置公务,站在门口都能听清!”他还特意摸了摸自己的鬓角:“您看,我这鬓角的白须,好像也没那么白了!”
郑愚看着张吏员的笑脸,心里越发感慨:这补骨脂在民间流传,却未被医书记载,若不是他被贬琼崖,怕是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这味药的妙处。他让老周把自己的用药感受和张吏员的病案都记下来,详细写了服用天数、症状变化,末了还画了补骨脂的模样——叶子像槐叶,籽儿像芝麻,褐色壳上带细纹,生怕日后忘了这药的模样。
这天傍晚,郑愚拄着拐杖在院外散步,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想起黎婆说的“给肾添柴”,觉得这比喻实在精妙。他摸了摸腰间的暖意,心里暗忖:这补骨脂的功效,或许比他想的还要神奇。
上卷三深山寻药探本源猎户传方添外治
服用补骨脂膏方半月后,郑愚的腰疾基本痊愈,夜尿也恢复了正常,甚至能陪着下属去崖州城外的田间巡查。他心里对这补骨脂的好奇越发浓厚,总想亲自去山里看看这草药的生长环境,顺便再采些回来,以备后用。
黎婆听说后,主动提出带路:“大人,补骨脂长在深山的石缝里,路不好走,我陪您去,还能教您怎么分辨真假——有些草药长得像补骨脂,却是有毒的。”郑愚大喜,让老周准备了干粮和水,第二日一早,便跟着黎婆往深山去。
琼崖的深山古木参天,藤蔓缠绕,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衣袍,却丝毫没影响郑愚的兴致。黎婆领着他走到一处向阳的石坡前,指着丛生的草本植物说:“大人您看,这就是补骨脂!”
郑愚俯身细看,补骨脂的茎秆约莫二尺高,叶片呈卵形,像缩小的槐叶,叶腋间开着淡紫色的小花,细碎如星;花下挂着的荚果,里面就是褐色的籽儿——正是他日日服用的补骨脂。“这药喜阳,得长在石缝里,土壤要干燥,不然容易烂根。”黎婆一边采着籽儿,一边说,“霜降后三天采最好,那时籽儿最饱满,药性也最强;采早了籽儿没熟,采晚了就落了。”
正采着,远处传来脚步声,一个背着弓箭的猎户走了过来,见了黎婆就喊道:“黎婆,您又来采补骨脂啊!前阵子我用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