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之智,乃枝上繁花。”黄庭坚见了,笑着说:“子瞻兄,你这是在给史志‘补注’啊!往后的人看到你的本子,就知道破故纸的用处有多广了。”
下卷三禅语点醒身外忧双关落笔悟真章
入夏后,黄州下了场连阴雨,江水涨了几尺,苏轼站在赤壁边,望着滔滔江水,忽然生出几分怅然——被贬黄州已两年,虽有诗文相伴,可偶尔还是会觉得空落落的,像心里少了块东西。“药能治腰疾,却治不了这人生的‘虚’啊。”他喃喃自语。
回到雪堂,刚坐下就听见院外传来钟声——是佛印和尚来了。“子瞻兄,看你愁眉不展,可是有什么心事?”佛印坐在凳上,喝了口茶,“我听说你用破故纸治好了不少人的病,却没治好自己的‘心病’?”
苏轼苦笑:“和尚说得对,破故纸能补肾的虚,却补不了人生的虚无。我虽在黄州安闲,可想起朝堂的事,想起远方的亲友,还是会觉得茫然。”佛印指着案上的破故纸和旧故纸:“你看这‘破故纸’和‘故纸’,一个疗身,一个养心。身疾易治,心病难医,可若是能从‘双关’里悟到些什么,或许就能解了。”
苏轼心里一动,看着案上的旧故纸——那是张从旧书堆里捡来的残页,纸边已脆,上面的字迹模糊。他忽然想起之前写《破琴诗》时的心境,琴破了,却能弹出新声;故纸旧了,却能藏着新悟。“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这两句诗忽然在心里冒出来,“故纸”是旧书页,“破故纸”是药,永禅师是唐代高僧,以禅悟见称,用禅意笔法把药与哲思融在一起,不正是“以药喻道”吗?
他赶紧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这两句诗,又添了几句,记录下自己的感悟:“破故纸能温肾,却不能温人生之寒;故纸能载诗文,却不能载岁月之愁。然禅心自在,境由心生,身疾可治,心病可解,全在一念之间。”
窗外的雨停了,一缕阳光透过窗纸照在诗上,破故纸的温香混着墨香,飘满了雪堂。苏轼看着诗句,忽然觉得心里亮堂了——这“双关”不仅是文字的巧思,更是对人生的顿悟:药能疗身,诗能养心,禅能悟道,三者相融,才是完整的人生。
下卷四诗方传世济苍生薪火相传留医韵
元丰五年秋,苏轼的《书破琴诗后》在文人圈里传开了,“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这两句,成了江南文人争相吟诵的名句。黄州“仁心堂”的李掌柜,特意把这两句诗写在药铺的招牌旁,还印在破故纸的包装上——每个瓷罐上都贴着纸条,写着诗和用法,百姓买药时,既能治病,又能读诗,一时间,“东坡破故纸”成了黄州的佳话。
有个来自杭州的商人,因常年奔波,得了腰痛的毛病,听说苏轼的方子,特意来黄州买破故纸。苏轼按张阿公的法子,给他配了盐水炒的破故纸和胡桃仁,还嘱咐他:“你常坐船,湿气重,回去后可用破故纸煮水熏腰,熏到发热为止。”商人按方用了一月,腰痛竟好了,特意送来两匹杭州的丝绸,苏轼却婉拒了:“我传方子,不是为了钱财,是为了让更多人受益。”
苏轼开始整理自己收集的破故纸病案和用法,编成了一本《东坡民间药录》,里面详细记录了破故纸的五种炮制方法(酒炒、盐水炒、姜汁炒、蜜炒、生用)、七种病症的配伍(腰痛加胡桃、耳鸣加麦冬、遗尿加山药、产后腰痛加红枣、咳喘加杏仁、寒湿痹痛加桂枝、畏寒加生姜),还有二十多个民间病案。他把本子交给朝云:“往后我若离开黄州,你把这个本子传给药铺的李掌柜,让他继续传下去,别让这些民间的智慧断了。”
这年冬天,苏轼在雪堂办了个“药话会”,请了王老农、张阿公、李掌柜,还有黄州的文人,大家围坐在火塘边,一边喝着姜茶,一边聊破故纸的用法。张阿公说:“我种了一辈子药,从没见过文人这么看重民间的法子,子瞻先生是真的懂药,也懂百姓啊!”苏轼笑着说:“我只是个拾穗的人,这些智慧,都是百姓在日子里种出来的。”
离开黄州的前一天,苏轼站在雪堂前,看着案上的《东坡民间药录》和那首《书破琴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