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虚’。子瞻兄虽在黄州安闲,可夜深人静时,怕还是会念着朝堂的事吧?”苏轼沉默了——佛印说中了他的心事,被贬以来,他虽常以诗文自遣,可偶尔还是会觉得空落落的,像心里少了块东西。
他抬头望着槐树叶间的阳光,光影落在案上的旧故纸上,忽然有了些感悟:破故纸能补肾的“虚”,却补不了人生的“虚”;旧故纸能载诗文,却载不动岁月的愁。他拿起笔,在那张旧故纸上轻轻写了“故纸”二字,又在旁边写了“破故纸”,看着两个相近的词,忽然觉得:或许,他能从这“双关”里,写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当晚,苏轼服了破故纸胡桃膏,躺在床上,腰里暖暖的,竟一夜无梦。晨起时,他推开窗,见朝云正在扫院中的落叶,阳光洒在雪堂的旧卷上,心里忽然亮堂了些——这破故纸与故纸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上卷四山野访农探炮制史志留白显实践
又过了几日,苏轼听说黄州西南的“胡桃岭”,药农对破故纸的炮制最有讲究,便带着朝云,踏着晨露往岭上去。胡桃岭满山都是胡桃树,树下种着成片的破故纸,褐色的籽儿挂在枝头,像串着的小灯笼。
村口的晒谷场上,一个白发老者正在翻晒破故纸,正是岭上有名的老药农张阿公。“阿公,晚辈苏轼,想来请教破故纸的炮制法子。”苏轼作揖道,“前几日用了这药,治好了腰痛,想多学些民间的用法。”
张阿公放下木耙,笑着把苏轼迎进屋里:“客官客气了!这破故纸的炮制,可有讲究呢!”他指着墙角的陶瓮,“你看,这瓮里是用盐水泡的破故纸——要是治夜尿多,就得用盐水泡,盐能‘引药入肾’,帮着收尿;要是治腰痛,就用黄酒泡,酒能活血,把药劲儿送到腰上。”
苏轼眼睛一亮:“原来炮制还分病症?我之前只知道用黄酒泡。”张阿公点点头,从瓮里捞出一把破故纸:“去年村里的李二郎,夜里起夜五六回,我就用盐水泡的破故纸给他配胡桃,吃了十天就好了。他之前也用黄酒泡的,没效果,就是因为没选对炮制的法子。”
说着,张阿公带着苏轼到灶房,演示炒药:“盐水泡的破故纸,得用小火炒到籽儿发脆,不能炒糊;黄酒泡的,要炒到发黄,闻着有酒香气就行。”他还从屋里拿出一本旧册子,上面记着几十个案子:“这是我爹传下来的,每个案子都写了炮制方法,比如治妇人产后腰痛,要用姜汁炒破故纸,加红枣;治咳喘,要用蜜炒,加杏仁。”
苏轼翻着册子,指着一个“治寒湿痹痛”的案子问:“阿公,这个‘外用熏腰’,也是用炒好的破故纸吗?”张阿公笑着说:“是啊!把炒好的破故纸加桂枝煮水,用布蘸着水熏腰,熏到皮肤发红,寒湿就能被逼出来。去年冬天,我儿媳妇在山里砍柴淋了雪,腰痛得不能动,就用这个法子,熏了三天就好了。”
苏轼把这些都记在小本子上,又问张阿公:“岭上的史志里,有关于破故纸的记载吗?”张阿公摇摇头:“我去县里看过《黄州府志》,里面只写了‘破故纸,生山野,治腰痛’,没说炮制的讲究,更没说能外用。这些都是我们药农一代代传下来的,是实践里摸出来的。”
离开胡桃岭时,张阿公送了苏轼一袋盐水炒的破故纸:“客官,您要是夜里起夜多,就用这个。”苏轼接过药,看着手里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民间的实践,比医书、史志详细百倍。他忽然觉得:那些史志的留白,恰是民间实践的舞台;而他,正像个拾穗的人,在这舞台上,捡起一颗颗珍贵的“智慧谷粒”。
回到雪堂,苏轼把张阿公的炮制方法和病案整理好,放在案上。案角的旧故纸被风吹得轻动,他看着“破故纸”的记录,又看着那张旧故纸,忽然觉得:这“双关”的灵感,正在心里慢慢发芽——或许,他能写出一首诗,把这药与纸、身与心,都融进去。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照亮了“故纸”与“破故纸”两个词,像在为这即将诞生的诗句,铺下一层温柔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