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只记了最基础的功效,却没说它能治耳鸣、遗尿、产后少乳,更没提和胡桃、山药的配伍——这些都是民间在实践里摸出来的,比史志详细百倍啊!”
他把县志的记载抄在病案本的扉页,旁边写着自己收集的五种病症和用法,又在后面加了句:“实践为先,文献为后;民间之智,当补文献之缺。”周老丈见了,笑着说:“墨卿,你这是要给县志‘补注’啊!要是往后的人看到你的本子,就知道补骨脂的用处有多广了。”
苏墨卿忽然生出个念头:他要把这些地方史志的简略记载、民间病案、加减用法都整理在一起,编成一本《补骨脂丸药诗注》,既要有医理,也要有诗文,还要有实践细节。他从藏书楼借了《便民图纂》(明代农书),里面虽提了补骨脂的种植时间,却没说炮制的讲究——比如酒炒、盐炒的区别,这些他都要在书里写清楚,让后人能照着用。
下卷三盐炒固涩治夜尿炮制细究民间智
入夏后,斜塘镇来了位年逾七旬的李阿婆,是周老丈的远房亲戚,专程来求药。李阿婆说自己夜里起夜五六回,有时刚躺下就得起来,折腾得整宿睡不好,腿也肿得像灌了水。苏墨卿给她诊脉,脉象沉迟无力,是典型的“肾阳虚衰,固涩失司”——肾的封藏功能弱了,水液收不住,才会夜尿多、腿肿。
“阿婆,您这毛病,用补骨脂丸就行,只是炮制方法得改改,”苏墨卿说,“之前用的是酒炒补骨脂,偏于温肾助阳;您得用盐炒补骨脂,盐能‘引药入肾’,还能增强固涩的功效,帮您把‘水闸’关紧。”李阿婆疑惑地问:“盐炒?这也是民间的法子吗?”
苏墨卿赶紧去胡桃村请王老栓来——王老栓最懂补骨脂的炮制。王老栓带着自己的炒药锅来,给李阿婆演示:“阿婆您看,盐要先化成盐水,把补骨脂泡半个时辰,让盐味渗进去,再用小火慢慢炒,炒到籽儿发脆,散出咸香才停。这样炒出来的补骨脂,固涩的劲儿比酒炒的强多了!”
他还说:“我年轻的时候,村里有个张阿公,夜尿多到能把床褥湿透,就是用盐炒补骨脂配胡桃仁吃,吃了二十天就好了。后来这法子就传下来了,村里老人夜尿多,都用这个。”苏墨卿赶紧把炮制步骤记下来,连盐和补骨脂的比例(一两补骨脂配一钱盐)都写得清清楚楚。
李阿婆按方服了五天,就来药铺说:“苏先生,我夜里只起夜两回了,腿也不肿了,能睡个安稳觉了!”又服了十五天,李阿婆特意带了自己做的桂花糕来谢苏墨卿:“现在我夜里顶多起夜一回,白天还能去河边洗衣服呢!”苏墨卿把这个病案记下来,标注“李阿婆,七十一岁,肾阳虚夜尿多、腿肿,盐炒补骨脂丸,二十日痊愈”,还画了炒药锅的样子,标注“盐炒法:盐水浸半时,文火炒至脆”。
他翻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只写了补骨脂“酒炒”,却没提“盐炒”。苏墨卿在书页旁写了段小注:“民间依病症改炮制,酒炒偏温阳,盐炒偏固涩,此乃‘因证施炮’之智,当补入方注。”这一刻,他忽然明白:民间的医药智慧,不仅在“加减”,更在“炮制”——这些细微的调整,都是百姓在一次次试错里总结的,比刻板的文献更鲜活。
下卷四纂书传世融诗药薪火相传济苍生
嘉靖二十五年深秋,苏墨卿的《补骨脂丸药诗注》终于完稿。全书分三卷:上卷是“医理与方剂”,详细写了补骨脂丸的基础配伍、中医理论(肾主骨、肾主封藏等);中卷是“民间实践录”,收录了从张老丈到李阿婆的十二个案子,每个案子都写了症状、用法、效果,还附了炮制细节;下卷是“药诗唱和”,收录了郑愚的原诗、自己的和诗、赵德甫的和诗,还有江南几位文人写的同题诗。
成书那天,苏墨卿请了周老丈、王老栓、陈娘子、李阿婆来“济世堂”,把书的抄本分给大家。“这书能成,多亏了各位,”苏墨卿捧着抄本,声音有些发颤,“没有张老丈试药,没有王老栓传炮制,没有陈娘子、李阿婆的信任,就没有这本书。”
王老栓翻着书里自己教的盐炒法,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我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