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语桐与苏承宇将“骨脂堂”与“玉茗新楼”打造成“药戏文旅综合体”,吸引游客体验中医药与昆曲文化。游客可以在药圃采摘补骨脂,在工坊学习炮制,在诊所咨询健康问题;也可以在戏楼观看《牡丹亭》演出,穿着戏装拍照,学唱“破故纸”唱段。
有位来自海外的游客,在体验了补骨脂炮制与昆曲演唱后,感慨道:“没想到一颗小小的草药,能连接这么深厚的文化。补骨脂的辛香与昆曲的韵味,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苏语桐笑着说:“这就是‘故纸情牵’的意义——用一株草、一出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智慧与温情。”
综合体还推出“骨脂文创产品”,如补骨脂养生茶、骨脂香包、戏妆礼盒等,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其中,“骨脂忆旧茶”最受欢迎,用盐炒补骨脂、核桃、桂圆煮制,包装上印着《牡丹亭》的插画与“破故纸,怎补得残生缺”的唱词,既有养生功效,又有文化内涵。游客们说:“带一份文创产品回去,就像把苏州的药香与戏韵,带回了家。”
五、家族中的“传承之诺”
每年清明,苏语桐都会带着家人与徒弟,来到“骨脂堂”的药圃,祭拜祖辈。她会取出《骨脂堂药钞》,逐页翻看,讲述药钞上的故事——灵汐的善举、苏玉珩的坚守、苏慕尧的创新……然后,全家人与徒弟们,一起在药圃中种下新的补骨脂幼苗。
“这株草,传了八代;这出戏,唱了百年;这份情,牵了一生。”苏语桐握着孙女的手,指着药圃中的补骨脂说,“你看,它们每年都会发芽、开花、结果,就像我们的传承,只要有人守护,就永远不会断。”
孙女似懂非懂,却认真地点头,伸手摘下一粒褐红的籽实,放在手心。阳光洒在籽实上,泛着温润的光,仿佛承载着八代人的坚守与希望。苏语桐知道,补骨脂的故事,还将继续;“破故纸”的双关,还将被赋予新的意义;“补骨亦补心”的家训,还将在一代代人中传承下去。
第八卷情骨永恒·故纸香飘天地间
一、补骨脂的“文化密码”
从明代灵汐的“骨脂堂”,到当代苏语桐的“非遗工坊”;从《牡丹亭》的“破故纸,怎补得残生缺”,到《新牡丹亭》的“补得山河裂”;从青石臼中的盐炒籽实,到实验室里的补骨脂素;从田间的“识草谣”,到文旅中的“医戏融合”,补骨脂走过的六百年历程,藏着三重“文化密码”。
其一,“实践为根”的生命力。补骨脂的每一种用法,都源于百姓的生存实践——渔民的腰痛、戏班的应急、战乱的急救、农民的驱虫,这些未入典籍的“口传知识”,是补骨脂穿越时空的根基。《骨脂堂药钞》上的每一笔病案,纸页上的每一滴血渍,都是“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注脚。正如苏语桐所说:“补骨脂的智慧,不在书本的华丽辞藻里,而在药圃的泥土中,在患者的笑容里,在百姓的口碑中。”
其二,“双关为魂”的情感力。“补骨脂”言其功效,疗愈人身筋骨之缺;“破故纸”喻其意境,映照人心执念之情。从杜丽娘的情愁,到乱世中的家国情怀,再到当代的文化传承,“破故纸”的双关之意,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它让草药不再是冰冷的药材,而成了有温度的“情感媒介”,连接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
其三,“融合为翼”的发展力。补骨脂从不固守传统,而是在兼容并蓄中不断生长——中医与西医的碰撞,戏曲与生活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它既能保持“盐炒引药归肾”的古法,又能创新出“补骨脂素微囊片”的现代制剂;既能承载昆曲的古典韵味,又能融入文旅的时尚元素。这种“融合”,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疗身养心”本质的坚守,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
二、传统的“未来之思”
补骨脂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深刻启示。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核,如补骨脂“补骨亦补心”的理念,昆曲“传情达意”的本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