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戏医小馆”,每逢演出间隙,便为观众讲解补骨脂等草药的用法,解答健康问题。许多观众看完戏,都会到“戏医小馆”咨询,“戏医小馆”也成了传播医术与戏曲文化的重要场所。云娘笑着对灵汐说:“灵汐,谢谢你让我明白,‘破故纸’不仅能喻情,还能疗愈,我这‘杜丽娘’,终于找到了新的‘角色’。”
三、老药农的“传艺愿”
东村的老药农,年事已高,担心自己的补骨脂种植与炮制技艺后继无人。灵汐得知后,便主动提出向老药农学习,还邀请老药农到“骨脂堂”坐诊,将他的民间验方整理成册。
老药农十分欣慰,带着灵汐到田间,详细讲解补骨脂的种植技巧:“补骨脂喜阳,要种在地势高、排水好的地方;播种要在清明前后,行距一尺,株距五寸;施肥要用腐熟的农家肥,不能用化肥,否则会影响药效。”灵汐认真记录,还跟着老药农学习采收与炮制,从选籽、晾晒到盐炒、酒蒸,每一个步骤都学得一丝不苟。
老药农还将自己珍藏的“补骨脂秘验方”交给灵汐,其中有“补骨脂配芝麻治脱发”“补骨脂配艾叶治宫寒”等,都是从未外传的秘方。“姑娘,这些方子,我藏了一辈子,现在交给你,我放心。你要好好用它们,帮助更多人,让补骨脂的手艺,一直传下去。”老药农说。灵汐郑重地点头:“大爷您放心,我定不负您的嘱托,让补骨脂的智慧,代代相传。”
四、药钞的“新页章”
灵汐将老药农的秘验方、“戏医会”的经验、沈文轩带来的京城用法,一一补充到祖母的旧药钞中,还加入了自己对“补骨脂双用”的理解。药钞的新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既有病案记录,又有戏文唱段,还有民间传说,成了一本“医戏相融”的独特典籍。
她在药钞的扉页,写下新的题辞:“故纸情牵,骨脂意连,疗身养心,医戏同源。愿此草此钞,能补人间筋骨之缺,能填尘世情丝之憾,不负先祖,不负苍生。”写完,灵汐轻轻合上药钞,仿佛看到祖母、老药农、云娘、沈文轩等人的笑脸,他们的身影,都融入了这本药钞,融入了补骨脂的故事中。
五、暮冬的“盼新春”
暮冬时节,吴县下起了第一场雪。灵汐站在“骨脂堂”的门口,看着雪花落在药圃的补骨脂上,洁白的雪花与褐红的籽实、青翠的叶片相映,别有一番韵味。云娘冒着雪来到药铺,手里拿着一件新做的棉袄,递给灵汐:“灵汐,天这么冷,给你做了件棉袄,暖和。”
灵汐接过棉袄,心里暖暖的,说:“谢谢你,云娘姐姐。这么冷的天,你还特意跑来。”云娘笑着说:“咱们是姐妹,客气什么。对了,‘玉茗班’春节要演新编的《骨脂记》,讲的是补骨脂疗愈百姓、传递真情的故事,到时候请你去看。”灵汐高兴地答应:“好啊,我一定去!”
两人站在雪中,望着药圃的补骨脂,畅想着新春的景象。灵汐知道,这个冬天过后,补骨脂会在春天抽出新枝,药铺会迎来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骨脂记》会唱出更多温暖的故事。而“破故纸,怎补得残生缺”这句唱词,在她心中,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叹息,而是成了“以药补骨,以情补心”的信念。
上卷的故事,在暮冬的雪景与药香中落下帷幕。补骨脂从昆仑墟的神话走来,在江南的药圃中扎根,在戏楼的韵动中寄情,以“补骨”之能疗愈疾苦,以“破故纸”之名寄托情思。下卷的篇章,将随新春的脚步,继续讲述补骨脂如何在医与戏的交融中,跨越时空,填补更多“筋骨之缺”与“情丝之憾”,让这株草木的双用之能,在岁月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