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政府还专门印发《补骨脂战地应用手册》,详细介绍补骨脂的采集、炮制、配伍与用法,手册中收录了20余例战地病案,成为当时重要的医疗资料。
补骨脂在抗战时期的应用,不仅缓解了药品匮乏的困境,也让中西医工作者更加认识到传统草药的价值。抗战胜利后,许多战地医生继续研究补骨脂,为其现代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实验室里的“古今对话”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研究进入新阶段,补骨脂的现代药理研究全面展开。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从补骨脂中分离出“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其“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为中医“补肾强骨”的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5年,科研人员又发现,补骨脂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促进皮肤黑色素生成,这与中医“补骨脂外用治白癜,需晒日光”的传统用法完全吻合。基于这一发现,科研人员研发出“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pUVA疗法),用于治疗白癜风、银屑病,疗效显着。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用pUVA疗法治疗白癜风患者,有效率达85%以上,这一成果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上,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1970年代,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补骨脂还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用补骨脂提取物治疗小鼠肉瘤,发现其能显着抑制肿瘤生长。这些研究成果,让补骨脂的应用范围从“骨病”“皮肤病”扩展到“免疫疾病”“肿瘤辅助治疗”等领域。
正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在《补骨脂研究进展》中写道:“补骨脂的现代研究,是一场‘古今对话’——传统中医的实践经验,为现代研究指明了方向;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又为传统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古今结合’,正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国际舞台的“骨脂身影”
1980年代,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推进,补骨脂及其制剂开始走向世界。1985年,中国“同仁堂”的“青娥丸”通过美国FdA的膳食补充剂认证,进入美国市场,成为首个登陆美国的传统中药制剂。美国消费者对“青娥丸”的“补肾强骨”功效十分认可,很快成为畅销产品。
1990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传统医学大会”上,中国学者介绍了补骨脂的现代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广泛兴趣。日本学者随后开展了补骨脂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发现其能显着提高老年患者的骨密度。1995年,日本“津村药业”将补骨脂素制成“骨密度改善剂”,在日本市场上市,深受老年患者喜爱。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补骨脂纳入《世界传统医学药典》,认可其“温肾助阳、强骨止痛”的功效,并推荐其用于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关节炎的辅助治疗。who传统医学处处长在发布会上说:“补骨脂的应用历史,跨越了东西方文明,它的疗效得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医学体系的认可,是传统医学国际化的典范。”
补骨脂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不仅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丝路文明交流的历史。正如一位国际学者所言:“补骨脂不仅是一株草药,更是一段文明交流的活化石,它见证了东西方医学的碰撞与融合。”
第八卷当代薪传·全球共泽谱新章
一、道地种植的“科技赋能”
进入21世纪,补骨脂的道地种植与规范化生产成为重点。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宁夏、甘肃、河南等地建立了补骨脂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采用“科技+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补骨脂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
在宁夏固原的补骨脂GAp基地,科研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补骨脂的生长提供最佳条件。基地还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精准施用有机肥,既提高了补骨脂的产量,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