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法(pUVA)奠定了基础,也让补骨脂从“民间草药”走进了西方科学的视野。
当时,柏林一位银屑病患者,全身皮肤覆盖厚厚的鳞屑,瘙痒难忍。医生用补骨脂素溶液为他涂抹患处,配合UVA照射,每周三次。两个月后,患者的鳞屑逐渐脱落,皮肤恢复光滑。患者感慨道:“没想到这来自东方的草药成分,竟能治好困扰我十年的顽疾。”
四、跨洋的“理论对话”
20世纪初,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学者们,看到西方关于补骨脂素的研究后,展开了一场“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的对话。学者们发现,补骨脂素的光敏作用,与中医“肺主皮毛”“肾主骨生髓”的理论高度契合——肺主皮毛,补骨脂素作用于皮肤,调节皮毛之疾;肾主骨生髓,补骨脂素激活的细胞代谢,与“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的生理过程相通。
为验证这一关联,学者们在云南、广东等地开展临床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单用补骨脂素pUVA疗法,另一组在pUVA疗法基础上,服用“温肾健脾汤”(含补骨脂、杜仲、茯苓等)。结果显示,后者的疗效比前者提高了30%,且复发率更低。学者们在报告中指出:“补骨脂素的光敏作用是‘标’,温肾健脾是‘本’,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方能发挥最佳疗效。”
这一研究传到西方后,引发广泛关注。英国皮肤病学家亨利·米勒专程来到中国,与中医学者共同开展“补骨脂配伍”实验。他发现,补骨脂与生姜配伍时,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增强补骨脂素的透皮吸收;与甘草配伍时,甘草中的甘草酸能减轻补骨脂素的皮肤刺激。米勒在《柳叶刀》杂志发表文章:“中国传统医学的‘君臣佐使’配伍,为优化补骨脂素疗法提供了宝贵思路,这是跨文化医学合作的典范。”
五、药典的“双向认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首次收录补骨脂,明确其“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用于肾阳不足,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尿频遗尿,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并收录了“补骨脂酊”“四神丸”等经典方剂。同年,《美国药典》也将补骨脂素列为皮肤科用药,用于治疗白癜风、银屑病。
有趣的是,两国药典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注解中写道:“补骨脂的药用价值,源于民间数千年的实践,经现代研究验证,其效确切。”《美国药典》则指出:“补骨脂素的应用,基于东方民间的外用经验,现代科学使其疗效更可控。”
1965年,中、美、德、荷四国学者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传统草药现代研究”国际会议,补骨脂成为核心议题。中国学者带来了明代《妙瓦底本草》的复刻本,展示“猴王献药”的传说与民间病案;西方学者则展示了补骨脂素的分子结构模型与pUVA疗法的临床数据。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补骨脂的研究与应用,应兼顾传统实践与现代科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药智慧。
这次会议后,补骨脂成为首个被全球主流药典共同认可的“跨文化草药”,而它的故事,也从南洋的港口、欧洲的实验室,走向了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第六卷环球灵草·妙韵润五洲
一、非洲草原的“抗疟新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非医疗队来到坦桑尼亚,发现当地疟疾高发,许多患者在治愈后,会留下“疟疾后骨痛”的后遗症——腰膝酸软,关节僵硬,影响正常生活。医疗队队长李建国想起中医“肾主骨,疟邪伤肾”的理论,决定尝试用补骨脂为患者治疗。
医疗队将补骨脂籽炒香后,与当地盛产的金鸡纳树皮(含奎宁,抗疟成分)一同煮水,让患者每日饮用。同时,用补骨脂粉与椰子油调和,外敷于疼痛关节,配合日光照射。起初,当地医生对此表示怀疑:“补骨脂是治皮肤病的,怎么能治骨痛?”
但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一位名叫卡玛的疟疾患者,原本连走路都需要搀扶,经过治疗后,竟能下地耕种。卡玛激动地说:“中国医生的药太神奇了,我的骨头好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