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郑和带来的“仙药”。
爪哇岛的农书《爪哇农事记》中,专门记载了“郑和豆”的种植与用法:“郑和豆,东方来客也,春种秋收,籽如褐珠。与咖啡同煮,饮之抗疲劳;与椰油同调,敷之治皮肤病;与鸡肉同炖,食之壮筋骨。”书中还写道:“此豆之传,始于郑和船队,惠及爪哇百姓,是为海上丝路之美谈。”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和豆与咖啡同煮”成为爪哇岛的传统习俗。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夫,还是港口搬运货物的工人,都会在清晨煮一杯“郑和豆咖啡”,喝完后浑身充满力气,一整天都不觉得累。一位老农夫说:“喝了‘郑和豆咖啡’,扛着百斤重的香料,也能走三里地!”
四、商贸中的“药香”
16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到爪哇岛,开展香料贸易。公司的商人发现,爪哇人在与他们交易时,总会递上一杯“郑和豆咖啡”,喝了之后,原本因谈判久坐而僵硬的身体,竟变得轻松起来。商人们好奇地问:“这咖啡里加了什么?竟如此神奇!”
爪哇商人笑着说:“这是‘郑和豆’,能壮筋骨、抗疲劳,是我们的‘宝贝’。”他们还向荷兰商人展示补骨脂的用法:有人用补骨脂药膏涂抹因搬运货物磨破的皮肤,很快便愈合了;有人因长期乘船,患上了“水手腿”(静脉曲张引发的疼痛),服用补骨脂籽后,疼痛明显减轻。
荷兰商人对补骨脂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发现,用补骨脂籽与当地的香料一同贸易,不仅能让船员保持健康,还能受到爪哇人的欢迎。于是,他们开始收购补骨脂籽,将其与香料一同运往欧洲,还在船上为船员配备补骨脂药膏,缓解航海带来的不适。
有一次,荷兰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暴,船只受损,船员们不得不长时间在潮湿的船舱里抢修船只,许多人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船长想起爪哇人的方法,让船员们服用补骨脂籽,并用补骨脂药膏涂抹关节。没想到,一周后,大部分船员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顺利完成了抢修任务。
船长在航海日志中写道:“‘郑和豆’是爪哇岛最珍贵的礼物,它让我们在漫长的航海中保持健康,也让我们与当地百姓的贸易更加顺利。这种来自东方的草药,蕴含着神奇的力量。”
五、文化的印记
随着“郑和豆”在爪哇岛的普及,它渐渐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生活。在爪哇人的婚礼上,新人会共饮一杯“郑和豆咖啡”,寓意“同心协力,身体健康”;在孩子的成年礼上,长辈会赠送一包炒香的“郑和豆”,希望孩子“身强体壮,勇担责任”;在丰收节时,村民们会用“郑和豆”祭祀土地神,感谢自然的馈赠。
爪哇岛的皮影戏中,还出现了“郑和赠豆”的剧目:灯光下,郑和的皮影手持补骨脂籽,递给患病的爪哇人,随着剧情推进,病人渐渐康复,与家人欢聚。每次演出,台下的观众都会掌声雷动,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对“郑和豆”的故事深信不疑。
一位爪哇族的学者,在研究当地文化时发现,“郑和豆”的传说,不仅记录了草药的传播,更承载了海上丝路的文化记忆。他在着作《爪哇草木与文明》中写道:“‘郑和豆’不是普通的草药,它是东方与南洋的桥梁,是贸易与善意的象征。它让我们明白,文明的交流,有时不需要宏大的叙事,一颗小小的草籽,便能传递温暖与智慧。”
补骨脂在爪哇岛的故事,就像一杯“郑和豆咖啡”,初尝有咖啡的醇厚,细品有草药的辛香,回味则是跨越山海的文明交融。而这杯“咖啡”的香气,还将飘向更远的地方,在不同的文明中,酿造出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