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应用理论的发展,也为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完善,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二、民间“单方”与医派“复方”的互补
金元时期,民间仍流传着许多补骨脂的“单方”(仅用一味药治病),如“补骨脂籽炒香嚼服,治腰膝冷痛”“补骨脂籽与酒同泡,治跌打损伤”“补骨脂籽与鸡蛋同炒,治小儿软骨病”等。这些单方,虽简单易行,却往往只适用于单一病症。
而各医派则在民间单方的基础上,创制了许多“复方”(多味药配伍),以扩大补骨脂的适应症,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如刘完素创制的“补骨脂滋阴汤”,以补骨脂配伍麦冬、玉竹、熟地,既能温肾补骨,又能滋阴润燥,适用于“肾阳不足兼阴虚火旺”之症;张从正创制的“补骨脂祛邪汤”,以补骨脂配伍麻黄、桂枝、防风,先祛邪后补骨,适用于“风寒湿邪壅盛兼肾阳不足”之症;李杲创制的“补骨脂健脾汤”,以补骨脂配伍白术、茯苓、陈皮,健脾补肾,适用于“脾胃虚弱兼肾阳不足”之症;朱震亨创制的“补骨脂阴阳双补汤”,以补骨脂配伍熟地、枸杞、附子,阴阳同补,适用于“肾阴阳两虚”之症。
山西有位民间医者“赵五”,擅长用补骨脂单方治病,却发现有些患者疗效不佳。一次,他遇到一位患者,腰膝冷痛,同时伴有口干舌燥、盗汗等阴虚症状,用补骨脂单方治疗后,腰膝冷痛减轻,却出现了便秘、咽痛等上火症状。赵五束手无策,遂前往请教刘完素。刘完素为患者诊脉后,说:“此为‘肾阳不足兼阴虚火旺’,单用补骨脂温阳,必伤阴精,当用‘补骨脂滋阴汤’。”赵五按方用药,患者服药半月后,腰膝冷痛痊愈,阴虚症状也随之消失。
从此,赵五开始学习各医派的复方,将民间单方与医派复方结合,疗效大增。他还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册,写道:“单方虽简,却如利剑,需用之得当;复方虽繁,却如阵法,能应对复杂之症。单方与复方,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种民间单方与医派复方的互补,让补骨脂的应用更加全面、精准,也让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三、“骨脂丸”的创制与流传
元代中期,名医“危亦林”编撰《世医得效方》,致力于“集历代医家之精华,汇民间实践之经验”。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制了“骨脂丸”,这是补骨脂应用史上的一个重要复方。
“骨脂丸”的配方为:补骨脂(炒香)二两,杜仲(去皮,姜炒)二两,胡桃仁(去皮)二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将上药研成细末,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用温酒送下。危亦林在书中写道:“此丸能温肾助阳,强筋健骨,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筋骨痿软、行走无力、畏寒肢冷等症,疗效显着。”
“骨脂丸”的创制,源于危亦林的一次临床实践。有一位高官,年过半百,患腰膝冷痛多年,虽服用过多种汤药,却疗效不佳,甚至出现了行走困难的症状。危亦林为其诊脉,发现其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判断为“肾阳衰微,骨失温养”。他遂取补骨脂、杜仲、胡桃仁、附子四味药,配伍成丸。高官服药一月后,腰膝冷痛减轻;服药两月后,能正常行走;服药三月后,竟能骑马射箭。高官感激地说:“此丸真乃‘起死回生’之药,让我重获新生。”
“骨脂丸”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为治疗肾阳不足、筋骨虚弱的常用方剂。各地医者还根据当地患者的特点,对“骨脂丸”进行了改良:在北方,因气候寒冷,常加入肉桂、干姜,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在南方,因气候湿热,常加入茯苓、薏苡仁,以增强祛湿健脾之力;在西域,因多风,常加入防风、独活,以增强祛风通络之力。
“骨脂丸”的创制与流传,是补骨脂应用理论的一次升华。它不仅融合了历代医家的经验和民间实践的智慧,还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补骨脂温肾助阳为君药,杜仲强筋健骨为臣药,胡桃仁补肾益脑为佐药,附子温阳散寒为使药,四药配伍,相得益彰。正如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