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精通医术,常以草药救济百姓,尤其擅长用“药粥”调理慢性病。他发现,补骨脂性温,若与谷物同煮,既能补骨,又能健脾,十分适合年老体衰、筋骨虚弱之人。于是,他创制了“骨脂小米粥”:取补骨脂籽五钱,炒香后碾成粉,与小米一同煮成粥,每日清晨食用,能“温肾健脾,壮骨益寿”。
寺中常有老年香客,因腰膝酸痛、步履蹒跚,前来求助。了尘和尚便让他们每日食用“骨脂小米粥”,同时教他们简单的腰部按摩之法。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妪,患腰膝酸痛多年,不能久立,食用“骨脂小米粥”半月后,竟能在寺中行走自如;食用一月后,还能帮助寺中僧人打扫庭院。老妪感激地说:“这粥比仙丹还灵,让我重新找回了力气。”
了尘和尚还根据香客的不同症状,调整“药粥”的配方:若患者伴有失眠,便在粥中加入少许酸枣仁;若伴有便秘,便加入少许火麻仁;若伴有耳鸣,便加入少许枸杞。这些配方,都记录在《灵隐寺药粥集》中,寺中僧人代代相传,也传授给前来求助的百姓。
有一次,杭州知府患病,腰膝酸痛,不能理政,听闻了尘和尚的“药粥方”,便派人前来求取。了尘和尚亲自前往府衙,为知府诊脉,发现知府不仅腰膝酸痛,还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状,遂为其配制了“骨脂山药粥”:补骨脂籽与山药、小米同煮。知府食用一周后,腰膝酸痛减轻;食用半月后,食欲恢复,大便成形;食用一月后,便能正常理政。知府叹道:“和尚之方,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既治骨痛,又调脾胃,真乃良医也。”
了尘和尚的“药粥方”,将补骨脂的应用与日常饮食结合,让“治病”变得简单易行,也让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深入人心。这些源于寺庙的慈悲之举,让补骨脂从“医者之药”,变成了“百姓之食”,惠及了更多寻常人家。
四、渔民的“海风湿方”
南宋时期,福建沿海一带多渔民,他们常年在海上劳作,饱受海风、湿气侵袭,多患“海风痹”(类似风湿性关节炎,因海风侵袭所致),关节肿胀、疼痛,遇阴雨天更甚。渔民们摸索出一套用补骨脂治疗“海风痹”的方法:取补骨脂籽,与生姜、辣椒一同泡酒,制成“骨脂祛风酒”,每日饮一杯,同时用酒涂抹患处,能驱风祛湿、止痛壮骨。
渔民“林阿福”,世代以捕鱼为生,其父、祖父皆因“海风痹”晚年瘫痪在床。林阿福年轻时便开始饮用“骨脂祛风酒”,虽常年在海上劳作,却从未患上“海风痹”。他还将此法教给同村渔民,不少渔民因此免受病痛之苦。林阿福发现,若在酒中加入少许海风藤,疗效更佳,遂将此方改良,取名“骨脂藤酒”。
福建名医“陈自明”,擅长治疗外科、骨科疾病,听闻渔民的“骨脂藤酒”后,便乘船前往渔村考察。他见渔民们在狂风暴雨中捕鱼,却少有患“海风痹”者,十分惊讶,遂取来“骨脂藤酒”研究。他发现,补骨脂性温,能驱寒;生姜、辣椒能散寒;海风藤能祛风通络,四者配伍,恰能针对“海风痹”的“风、寒、湿”三邪。陈自明遂在自己的医着《外科精要》中写道:“海风痹者,多因风、寒、湿三邪侵袭筋骨所致,用补骨脂、生姜、辣椒、海风藤泡酒,内服外敷,能祛风散寒、祛湿通络、壮骨止痛,渔民常用之,效佳。”
陈自明还将此方推广到内陆地区,用于治疗因风寒湿邪引起的骨痹,同样取得了良好疗效。他在书中感慨:“渔民身处险境,却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治病之法,可见‘实践出真知’,医者当多向百姓学习,方能不断精进。”这则案例,展现了补骨脂在特定职业人群中的应用,也体现了民间实践对中医发展的推动作用——渔民从自身生存环境出发,摸索出的“土法”,最终被纳入正统医着,为更多人带来了福音。
五、地方史志中的“骨脂记”
元代初年,朝廷下令编撰各地史志,记录地方风物、民俗、方药。江西《袁州府志》中,便有一段关于补骨脂的记载:“府境西鄙有山,名‘骨脂岭’,岭上多产补骨脂,其籽可疗疾。当地山民,每至深秋,便上山采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