霊毗草春叶,研成细粉,和蜂蜜调成膏,给小太郎敷在胸口:“春叶比冬根燥性轻,加蜂蜜能润燥,敷在胸口,能直接透进肺里,驱寒止咳。”小太郎敷了三天,咳得轻了;七天后,咳全停了,又能在院子里追着蝴蝶跑。藤井的妻子笑着说:“你这法子,比道三先生的还细,连孩子都能用。”
藤井把这些民间用法整理好,专程去“曲直堂”拜访道三。道三看着藤井的本子,上面记着产妇、小儿、老人的不同用法,还有“春叶外敷、冬根泡酒”“配当归补血、配蜂蜜润燥”的细节,眼睛一亮:“藤井掌柜,你这些都是好经验!我之前只记了治寒痹的法子,你补的这些,比典籍里的还全!”
道三跟着藤井去了“松源堂”,见药铺的墙上挂着霊毗草的图谱,旁边还贴着不同用法的字条,客人进来,藤井都会先问体质,再推荐用法——给老人的酒里加生姜,给产妇的酒里加当归,给孩子的用春叶配蜂蜜。道三看着这一幕,心里忽然明白:汉方的智慧,不仅要靠医者传承,更要靠民间的药商、百姓,在生活里实践、调整,才能真正扎根。
他把藤井的民间用法,都补进自己的医案里,还画了幅“霊毗草辨证用法图”:左边是冬根泡酒(配生姜治寒痹、配当归治产后寒),右边是春叶外敷(配蜂蜜治小儿寒咳),“先生,现在的霊毗草用法,比金医女带来时,可丰富多了!”道三笑着点头:“这就是实践的力量,它能让一株草,变成百样药。”
第四卷启迪着录:藿智入典籍
天正十九年的春,京都的雪化了,东山脚下的樱花开得正好。曲直濑道三坐在“曲直堂”的窗前,手里捧着厚厚的医案,里面记满了霊毗草的实践案例——阿竹的寒痹、武田军的行军病案、藤井的民间用法,还有他自己后来治的十几个患者,每个案例都详细记着体质、症状、用药、好转过程,甚至还有失败的教训:有个阴虚的老吏,误服纯霊毗草酒,燥得流鼻血,后来用麦冬水才解。
道三翻开之前带来的汉方典籍,《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里,只说淫羊藿“主阴痿绝伤,益气力”,没提治寒痹,更没说配伍的细节。他摸着医案上的字迹,心里有了个念头:要把这些霊毗草的实践经验,整理成书,补充到汉方典籍里,让后世的医者,不用再像他当初那样,对着典籍束手无策。
他给书取名《启迪集》,取“启迪后学”之意。在“霊毗草”的条目里,他先写了形态:“三枝九叶,叶背金斑,生朝鲜济州岛阴坡,冬采根,春采叶,夏采茎。”再写药性:“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主寒痹筋骨挛急,产后寒,小儿寒咳。”最详细的是用法,分了“治成人寒痹”“治产后寒”“治小儿寒咳”“行军者用”四种,每种都写了剂量、配伍、炮制方法,还加了“禁忌”:“阴虚者忌单用,需配麦冬;孕妇慎用,恐动胎气。”
他还特意写了段“实践记”,讲了金福实传法、武田军用药、藤井收集民间用法的故事,最后写道:“霊毗草之法,非独书册所载,更在朝鲜牧人之验、京都百姓之践、甲斐将士之证。汉方之学,源于生活,成于实践,后学当循此道,勿泥于典籍,方为医者之本。”
小次郎帮道三抄写《启迪集》,看着条目里的细节,感慨道:“先生,这条目比任何一本汉方典籍都详细,连‘竹刀切片’‘米酒选济州产’这样的细节都有,真是把实践都写进去了!”道三笑着说:“这些细节,看着小,却是药效的关键——金福实用竹刀,是怕铁器伤药气;济州米酒性温,是因为当地水土凉,米酒得够温才能引药。这些都是实践教给我们的,不写进去,后人怎么能用好这草?”
《启迪集》抄好后,道三送给了京都的汉方医家、武田信玄,还有藤井。藤井把书放在药铺的案头,客人来买霊毗草,他都会翻开书,指着条目说:“这是道三先生整理的法子,都是实践验过的,错不了。”渐渐地,霊毗草成了京都医家的常用药,不仅贵族用它泡酒治痹,百姓也用它治产后寒、小儿咳,连大阪、奈良的药铺,都来京都进霊毗草,这株从朝鲜东渡的仙草,终于在日本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