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辈传下来的‘以羊辨药’法,比看书还准。羊的体质比人敏感,药的燥性、温性,羊吃了后立马有反应,咱跟着羊的反应走,就不会用错药。”李时珍听了,连连赞叹:“这真是民间的智慧!‘以羊辨药’,既简单又实用,比典籍里的理论更贴近实际,我一定要把这个方法写进《本草纲目》里。”
半个月后,李时珍要离开蜀北了。秦老栓、李老爹、周伯都来送行,秦老栓给李时珍装了一袋冬采的淫羊藿根,李老爹给了他一本手抄的《羊合叶病案集》,周伯则教了他一首采药口诀:“春采叶,冬采根,阴坡好,阳坡逊;阳虚用,阴虚忌,配干姜,燥可抑。”
李时珍接过这些珍贵的礼物,心里满是感激。他望着蜀北的群山,云雾缭绕,仿佛能看见北坡的淫羊藿在晨露里生长,能听见秦老栓的羊鞭声,能闻到李老爹药锅里的药香。他摸了摸怀里的笔记,里面记满了民间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解了他的疑团,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本草的根,在民间;医药的真义,在实践。
踏上归途时,李时珍对庞宪说:“回去后,我要把这些关于淫羊藿的实践经验,详细写进《本草纲目》里,不仅要写它的药性、用法,还要写‘以羊辨药’的方法,写阴虚忌服的警示,写不同体质的配伍,让后世的医者,能更准确地用这味药,不再犯李二柱、张生那样的错。”庞宪点点头,看着师傅坚定的背影,心里越发敬佩——师傅这趟蜀北之行,不仅是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更是为了传承民间的医药智慧,让这些口传的知识,能通过典籍,流传下去,造福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