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先在饥荒中摸索出藿叶的食用价值,再由《救荒本草》载入典籍,终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药食智慧。这株不起眼的小草,不仅填饱了饥肠,更承载着中国人“以食为药、以药养身”的生存哲学,让“药食同源”的智慧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赞诗
藿叶青青渡荒年,春调麦芽醒脾元。
夏烹荷豆清暑浊,秋煮百合润肺烟。
冬煮姜葱驱寒邪,药食相济续新篇。
实践先于书典载,民生智慧永流传。
尾章
时光流转,数十年后,陈州的饥荒早已远去,可林阿嫂传下的“藿叶食法”却留在了百姓的生活里——春天,坡地上的藿芽刚冒尖,村民们就会采来做“藿芽麦芽饼”,给孩子健脾;夏天,鲜藿叶配荷叶煮水,是解暑的良方;秋天,藿叶百合粥飘香,滋养着收庄稼的农人;冬天,藿叶姜葱水的暖意,驱散着风寒。
后来,这法子传到了山东,那里的百姓在藿叶中加入面粉,做成了“藿叶菜饼”,酥脆香甜,成了当地的特色小吃;再后来,有人翻出林阿嫂传抄的《藿叶救荒录》,与《救荒本草》对照,惊叹于民间实践对典籍的补充与拓展——原来《救荒本草》中简单的“可食”二字,背后藏着如此丰富的配伍与智慧。
又是一个春天,陈州坡地上的藿叶长出鲜嫩的绿芽,村里的老人带着孩子采藿芽,指着叶片说:“这是林阿嫂当年救过咱村的‘救命草’,要记住它的好,记住‘吃的也是药,药也能当吃’的理。”春风拂过藿芽,叶片轻轻摇曳,像在回应着这份传承——草木无言,却以生命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共生,见证着“实践为先、文献为载”的中医智慧,在时光的长河中,永不褪色。
